蕲州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人文特色鲜明的古城。尤以戏剧演出,非常活跃。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经济不断恢复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群众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戏剧演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我县文化史上留有光辉的一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蕲州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 “一街歌;二街楚;三街、四街样样有;五街、六街后头走”。这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蕲州街街有剧团,其中一街指城里,二街指江边新街,三街指东长街、四街指中心街,五街、六街指街口。每条街都搭建有戏台,并有专门的负责人,每逢年节或喜庆,这些剧团便上演传统戏目,汉剧、楚戏、京剧、黄梅剧。纷繁叠出,蕲州水码头便热闹起来了。 (一)汉剧 汉剧是蕲州保留的传统剧种。1947年至1949年是汉剧发展鼎盛时期,当时汉剧票友王鸣仙、潘大竹、许仙仁、杨光全、曹杰、李群(李兴元的哥哥)叶耀堂、方应侯、李秋云、毛妳、彭继先、段茂亭、谭景坡、吴寿眉、王则成、吴松(专职点汽灯)等,大富人家红、白喜事,商店开业、老人做寿,都请他们去唱堂会。唱堂会时不化妆,不穿戏服,很随意的样子,但是举手投足都是有板有眼,有时也到附近的武穴、梅川、龙坪、小池、阳新(原属蕲春管辖)、石灰窑等地演出。演出的剧目有“辕门斩子”、“游花园”、“回荆州”、“打鱼杀家”、“二进宫”、“哭祖庙”、“拾玉镯”等,这些演出活动不收费,东道主只负责生活,来往搬运及船费,因此,他们的演出相当火爆,影响力极远。 从1949年至1951年,这伙票友的演出活动发展很快,从唱堂会发展到正式登台演出,服装道具是从由四川来到蕲州演出后散伙的“富新益”富家科班买来的。从折子戏发展到唱全本,如“野猪林”、“穆桂英挂帅”、“刘备招亲”等,演员阵容比较强大,演出的剧目也深受蕲州和沿江一带戏迷的喜爱和称赞。 (二)楚剧 从1949年到1953年,一批中轻年的业余演员已经发展壮大,由于汉剧的唱腔比较古老,板式多,唱起来相对困难,而楚剧在蕲州民间流行较广,楚剧的兴起就取替了汉剧的发展。当时唱楚剧的著名演员有吴菊仙、李兴元(李妳)、高应清(陈大毛)、杨凤兰等十几位。解放初期蕲州镇分为四个街道(每街设街长),各街都成立了楚剧团,演出的剧目大致有“梁山伯访友”、“十五贯”、“兰桥吸水”、“拾玉镯”、“打金枝”、“王婆骂鸡”、“杀狗惊妻”、“送香茶”、“二女拜寿”(三姐妹赶生)“过界岭”等,为了结合当时“镇反”运动,全镇主要演员集中在一起,排演了大型现代戏“血债血还”。在蕲州连演十几场,观众反映相当强烈。 汉楚剧团在蕲州名胜古迹之处演出场次较多,如江边的龙矶寺万年台(今蕲州港务站);四官殿(庙),外行宫万年台(今三小),儒学大舞台(今蕲州瓷厂),这些场地都是汉剧、楚剧演出活动的舞台。逢年过节,这些舞台不够,还在江边搭起草台进行演出比赛。 (三)儿童剧团唱黄梅戏 由于1954年洪水的破坏,大型戏剧演出不得不暂停。1955年,文化馆想再集中原来中青年演员恢复演出活动就有困难。当时蕲州文化馆馆员黄容华决定在青少年中选一批学生成立儿童剧团,得到了支持和响应。自1955年以后,省内外的剧团都来蕲州演出,剧种大多是安徽、江西两省的黄梅戏剧团。蕲州的戏迷每场必看,文化馆就叫儿童剧团,唱黄梅戏。演员有刘湘霞、封桂容、浅见喜(日本女学生)、李志全、陈四平、高方洲、孙美容、郜济海(郜二毛)等为主要演员。先后排练了“刘海砍樵”、“天仙配”、“铁弓缘”,还演过“三叉口”,“春香闹学”、“过界岭”等剧目。在蕲州演出后,群众又认为黄梅戏比汉剧、楚剧好听得多。听说儿童剧团演出,许多观众是每场必看。解放后,蕲州兴建了两个剧场,一个是现在的东长街,老文化馆对面的工人俱乐舞台,一个是现在的蕲州电影院(蕲州剧场)舞台,儿童剧团多半是在这两个场地演出。 (四)专业黄梅戏剧团的诞生 儿童剧团的演出活动影响到原来那些唱汉剧楚剧的演员,他们也纷纷地加入到儿童剧团来,服装道具都是原来唱汉剧的,由文化馆转移到儿童剧团。由于小学生演员大多数是在校生,除寒暑假,他们还要上学,因此,儿童剧团就转变为中青年业余黄梅剧团了,大多在本镇物资交流大会和逢年过节时演出。不售票,一直活动到1957年。 解放以后,我县没有一个专业的文艺团体,1955年,从外地来了一个京剧团,县里将其收编。京剧团本为一个“三逗班”,演员是拉拢来的。加上旧艺人多,内部相当混乱,社会影响不佳,县里决定将剧团解散,其服装道具折价留在蕲州文化馆。由于蕲州业余黄梅剧团演出活跃,影响到县文教局领导,当时的文教局长孙忠要蕲州文化馆陈康同志把剧团带到漕河来演出,看看演员阵容和演出质量。1957年8月,陈康把剧团带到漕河演出了“天仙配”、“白蛇传”。演出后轰动了漕河镇。负责文化的副县长汤少屏要求剧团到上半县巡回演出。剧团于1957年10月到张榜、檀林演出了半个月,每到一地,群众放鞭炮接送,演出非常成功。后来,经县委研究决定将蕲州业余黄梅剧团转为蕲春县专业黄梅剧团,并派陈康为第一任团长(指导员),并于1958年8月正式成立了,初期只有28人,有李兴元、高应清、芦吉安、陈谷生、陈国平、方应侯、叶耀堂、谭景坡、田建新、曹述、吴松、王则成、王鸣仙、段曾会(半年后离开剧团到蕲州读书,又于1959年底回到了剧团)、侯燕昆、方长付、李秋云、周金枝、刘湘霞、封桂容、胡艳兴、田素香、王兰云、张良知、周园姑、江楚维、张爱珍、李双等都是蕲州人。 (五)蕲州“夕阳红”黄梅戏剧团始末 1996年4月,由蕲州航运公司退休工人李兴元,化肥厂工会干部封桂容,退休职工周金枝、陈国平等(都是原县黄梅剧团演员),邀集了蕲州文艺爱好者共二十余人成立了业余黄梅剧团,取名“夕阳红”,由于没有资金,剧团号召大家到蕲州各单位去募捐,半月时筹足了6000多元,随之购制了一些服装道具,紧接着投入紧张排练。剧团实行了以老带新,以熟带生,互相配合,密切合作制度、大家在角色上不讲主次,不论大小、负责认真。为了打响第一炮,还从县剧团请来了教师方长付、琴师王槐堂、占和生、文志强,演员吴素珍、陈福英等前来加盟演出,虽说是业余性的,但要按专业水平来要求。因此配有幻灯字幕、音像设备,在蕲州第一场演出了《潇湘夜雨》一炮打响。蕲州观众无不称赞,有的观众还上台为主要演员献花,县剧团郑远甫、段僧会还专程来蕲州放炮送匾。夕阳红剧团的演出活动得到了县委宣传部、文化局的支持和表扬。为了扩大编排剧目,资金不能满足需要,剧团就发动演员集资,两天时间就集资2400元,然后连续作战,排练了大型剧目《珍珠塔》、《秦香莲》,在蕲州演出。 夕阳红剧团成立后,蕲州文化馆一直在关心,支持、帮助,并且参与导演、录音等工作。1996年特邀到县人民会堂演出《珍珠塔》,得到了漕河观众的好评,票房收入达6000多元,创蕲春县业余剧团票房收入的纪录。 1997年因李兴元(当时夕阳红的团长)年纪大,李炳言(当时的副团长)工作变动,大家一致推陈国平任团长,1998年县里举办戏剧节,剧团就报名以《御河桥》一剧参演。蕲州文化馆负责人刘芳、王玉珍负责排练。演出后得到了各位评委及漕河观众的好评,也得到了县委宣传部和文化局领导的肯定,因此该剧被评为一等奖,并且周金枝、封桂容二位获优秀演员奖。影响扩大后,张塝镇邀请剧团到该地演出,剧目是秦香莲,张塝观众看后说:“还是老演员有功力,这才叫‘戏’。蕲州镇政府也要剧团排练新戏在当地演。蕲州城内村、东门村要剧团排“四下河南”。要想排出《四下河南》这对剧团是个考验,因为剧中人物多,场次变化大、剧情复杂,再加上是一至四本的连台戏,困难不少。(很多专业剧团都不敢排这个戏)剧团团长陈国平为了满足观众要求答应下来,他在蕲州文化馆的支持下,一个月内排练完成。文化馆的业务馆长王玉珍还在剧本中担任主要角色。 《四下河南》在蕲州城内、东门两地演出后,观众无不称赞,拍手叫好。收入达6000多元。后由王玉珍带队到茅山、彭思、横车、张塝等地巡回演出。 夕阳红剧团先后排演了“潇湘夜雨”、“珍珠塔”、“秦香莲”、“三拜花堂”、“打狗劝夫”、“血溅乌纱”、“御河桥”、“拾玉镯”、“四下河南”、“挑女婿”、“凤求凰”、“金玉奴”、“宝莲灯”(未演出)等剧目。蕲春报社记者两次采访坐谈,湖北日报也刊载了剧团的活动情况。后来由于演员的病故和工作的变动,夕阳红剧团于2003年停止了活动。不久,又由陈玉英接任团长,剧团慢慢向文艺歌舞节目靠近,编排舞蹈、扭秧歌、敲锣打鼓等,参加一些文艺汇演和开业、修路庆典、婚嫁红白喜事等礼仪庆典活动。为蕲州社区文化活动带来生机和活力,大大丰富了蕲州人民的文化生活。 |
3月20日上午,蕲春县副县长高金磊视察公司重点项目S205刘河复线
积蓄力量 化茧成蝶——职场小白“变形记”县机保中心程娟尊敬的
深入走访 合作共赢02广州雪崎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走访第二站来到番
为做好2023届高考二轮复习备考工作,优化各市县备考策论,提高备
春风春雨芳草盛一路繁花醉游人近期,农村公路沿线油菜花、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