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花三十年之心血完成的《本草纲目》巨著,是王世贞为这本书题序才被当朝者重视的。李时珍千里迢迢去江苏太仓找王世贞题序之原因值得研究与探讨。 一、李时珍与王世贞、顾问、顾阙、吴国伦的交往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近200万字,费时近30年,三易其稿。请谁题序,确实颇费周折。探寻原因,当从李时珍与蕲州名儒交往说起。当时的蕲州名儒有顾问、顾阙、顾闑(音“灭”)兄弟,与李时珍毗邻而居。顾问年长李时珍七岁,顾阙年小10岁,他俩先后都曾为李时珍塾师。顾问、顾阙皆中进士,曾为官一方,回原籍后从教于蕲州两所书院,是明代“后七子”王世贞、吴国伦等人的好友。 顾问(1511~1591),字子承,号日岩,生于蕲州瓦硝坝毗邻之熊化岭。其弟顾阙(1528―1613),字子良,号桂岩;顾闑,字子敬,号凤岩,兄弟三人皆以文名。 嘉靖十七年(1538年),顾问28岁考中第三甲第五十九名进士,两年后,李时珍三次乡试未中,返乡后第二年遂随父学医并师从顾问学文言。顾问则先后为浙江寿昌令、安徽来安令、陕西邠州知州、浙江按察佥事。他为官清廉,官衙内常以菜蔬为主食,被人呼为“茹菜顾公”、“顾清菜”。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40岁的顾问升为朝议大夫。其父顾敦亦被赐为朝议大夫。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在蕲州编纂《本草纲目》一书。翌年,顾阙考中二甲七十四名进士,授刑部主事。吴国伦是江对岸兴国人,嘉靖二十九年第三甲一百八十四名进士。与李时珍和顾问、顾阙、顾闑兄弟都是好友,一起唱和,留下许多诗作。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中二甲八十名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升刑部员外郎,与顾阙同朝同部为官,与吴国伦等人交往频繁,成为“后七子”中的重要人物。 二、王世贞《顾氏祠堂记》对李时珍的影响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三月,王世贞父王忬升为兵部左侍郎,总督蓟辽、保定。世贞十月也喜添儿子荣寿。这年顾阙之父顾敦在蕲州建家庙落成,要顾阙在京城请人写篇修祠碑记。顾阙就请王世贞,王应允。蕲州顾家从此就留下王世贞的《顾氏祠堂之记》。碑记说:“楚自是愧祭寝矣,不忘其亲孝也,合族而以惠遗贫仁也”。“楚之大夫,家有庙也,顾公风之矣”。 顾氏祠堂落成后,顾阙母亲病逝。顾阙、顾问赶回守墓三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顾父敦也病逝,他们在父母墓旁搭起草棚守十年。期间,兄弟俩朝夕扺掌讨论,思量修身之道,讲学于蕲州的崇正书院和阳明书院,还一起往来于庐山白鹿洞书院,与当时余姚王畿、钱德洪、南昌李材、吉安罗洪先、盱眙罗汝芳、琼山海瑞、安福邹德溥、丹阳姜宝、黄安耿定向、耿定力等名儒一起讲学,交往甚密,以至逗留期间,上十天没饭菜,以野菜充饥也无怨言。京城都以“天下清绝,顾问顾阙”来褒扬他兄弟俩。顾问主持阳明书院,教学严谨;顾阙主持崇正书院,常聚学生数百人。据吴国伦《甔甀洞稿》载:“…士无遐迩,风动景从,担囊执经,履常盈户”。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35岁的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后,常请教老师顾问,而顾家大量藏书也为李时珍提供了参考。李时珍与顾问师生关系极好,有次顾问在梦中为诗曰:“远色隔林静。”时珍对:“明霞对客飞。”李时珍异日所言,皆与顾问之梦相合。 李时珍求学经常往来于顾家,对顾氏家庙门前王世贞所撰的《顾氏祠堂记》熟记于心,更加努力提高《本草纲目》撰写质量。后来,通过老师顾问、顾阙兄弟,李时珍结识了王世贞,并因妻子姓吴而结识了吴国伦,吴常往来于顾家,因此与李时珍成为朋友。万历五年(1577年),吴国伦由河南遭贬返回兴国时,李时珍还赋诗相赠: 青锁名藩三十年, 虫沙猿鹤总堪怜。 久孤兰杜山中待, 谁遣文章海内传? 白雪诗歌千古调, 清溪日醉五湖船。 鲈鱼味美秋风起, 好约同游访洞天。 诗中既有对友人的宽慰和钦佩之情,也有对友情的倾诉和向往,还流露出神游山水的意趣。因此可以说,李时珍与当时文坛名儒交往,不仅已成长为医药学家,文学造诣也很深。 三、王世贞何时何地撰《本草纲目序》 明万历六年(1578年),《本草纲目》已脱稿,李时珍想请名人作序,先想到顾问、顾阙、吴国伦,而顾问已为《奇经八脉考》题了序,再请不妥。顾阙前后为官不足五载,不愿为此提笔。请吴国伦题序也不妥,虽然史载“求名之士不东走太仓则西走兴国”(张廷玉《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吴国伦传》)。但是,不排除是顾问、顾阙或吴国伦建议李时珍请王世贞题序的可能,毕竟王世贞已是文坛领袖。这使李时珍联想到王世贞所撰《顾氏祠堂记》,只有请他题,才能使《本草纲目》快出版。于是,万历八年(1580年)九月,李时珍父子带着《本草纲目》书稿,乘船到江苏太仓弇山园,求见此时赋闲在家的王世贞,李时珍到达王家时,正值王世贞的道学师傅昙阳子王焘贞“升天”,王世贞料理完仙师之事后,答应了李时珍,并留李时珍住了几天。又过数日,题诗“戏赠之”: 李叟维梢直塘树, 便睹仙真跨龙去。 却出青囊肘后书, 似求元宴先生序。 华阳真逸欲临仙, 误注本草迟十年。 何如但付贤郎舄, 羊角横搏上九天。 李时珍见诗中有“华阳真逸欲临仙,误注本草迟十年。何如但付贤郎舄,羊角横搏上九天”之句,知道王世贞在诗中说出了书稿的不足,就打消了急于出版的想法。回到蕲州后,他继续参考顾家50000余册中的925种珍贵藏书,又将《本草纲目》书稿作了详细修改。第三次修改又经过了十年。万历十八年(1590年),73岁的李时珍又一次来到南京。正月十五日,他在南京见到了王世贞,要拿当年求他所题之序。王世贞这时才将《本草纲目序》交给李时珍。随后,王世贞因病上疏乞归获准,同年九月,王世贞因病在家中逝世,享年65岁。关于《本草纲目序》到底题于何时,有学者认为,应在李时珍亲自到太仓弇山园的万历八年(1580年),而不是万历十八年(1590年),这是不对的。因为此事相隔十年之久,所以才不免引起后世研究者的种种猜测。 四、王世贞序言促成《本草纲目》梓行 公元1590年,李时珍拿到《序言》后,找到南京著名藏书家、刻书家胡承龙,请他资助刊行《本草纲目》。当胡承龙读到王世贞所题的序言时,认识到《本草纲目》不同凡响的价值,同意资助李时珍刊行。三年间,胡承龙书坊不间断地刻版印刷,李时珍也一直在南京督促。然而李时珍于1593年病逝,没亲见为之奋斗一生的巨著出版,叹为可惜。李时珍逝世后,儿子李建中完成了父亲遗愿,终使金陵版《本草纲目》问世。 综上所述,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出版凝聚了王世贞的功劳。可以说,没有王世贞为顾家写《顾氏祠堂记》,就没有后来的《本草纲目序》,没有胡承龙慷慨出资助印,也许就没有我们今天见到的《本草纲目》这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顾问、顾阙、王世贞与胡承龙同样功不可没。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3月20日上午,蕲春县副县长高金磊视察公司重点项目S205刘河复线
积蓄力量 化茧成蝶——职场小白“变形记”县机保中心程娟尊敬的
深入走访 合作共赢02广州雪崎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走访第二站来到番
为做好2023届高考二轮复习备考工作,优化各市县备考策论,提高备
春风春雨芳草盛一路繁花醉游人近期,农村公路沿线油菜花、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