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关注抖音 关注快手
蕲州在线
搜索

鼓书之乡横车镇

发布时间: 2019-4-15 10:39| 发布者: 蕲州在线| 查看: 924| 评论: 0|作者: 胡百溪|来源: 《蕲春文化研究》


蕲春县横车镇是鄂东鼓书之乡。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全县举行鼓书比赛活动,横车必夺前三名;县里组队参加黄冈地区鼓书比赛,都是横车人当代表;地区组队参加省比赛,仍然是以横车人挑大梁。

是省鼓书学会会员,一名是省曲艺家协会会员。上世纪80年代,县里组建民间艺人协会,五名领导成员中横车占四名。他们是:主席张全忠,副主席郑子祥,组织委员胡百溪,宣传委员董少春,另外一名学习委员叶甲清是彭思镇人也是邻近横车,受其影响而热爱鼓书艺术的。除此之外,还有刘远明、王保平、韩福祥、王红专、袁维纯、谢廷瑞、胡普生、蔡义书、董涛、周炎生等一大批民间艺人长期活跃在农村,辐射到浠水、黄梅、黄石、武穴等地。

横车鼓书发展有两个高潮期。第一个高潮期是上世纪50年代,鼓书艺术与皮影、杂耍、戏曲同台竞技,叠彩纷呈。1958年,袁胜华的《锅巴与草鞋》在国家级刊物《民间文学》上发表,黄枝的小戏《凤凰桥》由《长江文艺》首发,后被多家刊物转载,张全忠创作的鼓书《刘长青算命》演到武汉洪山礼堂,横车鼓书履盖了全县。上世纪60年代张全忠,他在县文化馆坐馆说书连续6年,不仅百姓爱听,就连县长都是他的忠实听众。众所周知,鼓书表演离不开说唱,而说唱又离不开遣词造句,况且又不能原词“炒现饭”。这不仅要求鼓书艺人有高超的即兴创作能力,还要有丰富的语言词汇。一般鼓书艺人在同一堂口说书不超过20场,好的鼓书艺术也不敢超过40场,过了这个期限就会“理屈词穷”,就要不断地“炒饭”一炒饭就把听众炒跑了,自己也露了马脚。而张全忠在同一堂口连续说唱六年,可见功夫了得。全国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在看了张全忠的表演后,不仅连声叫好,而且主动签名赠送《岳飞传》一套。

现在流行“粉丝”一词,在上世纪90年代前,横车农民几乎都是鼓书艺人的“粉丝”。那时候,如果哪个生产队来了鼓书艺人,邻近几个生产队的农民就会摸黑去赶场。有些人不顾白天劳累,五里之内还跟着鼓书人“追星”。要知道那时候农民是天不亮就出工,天黑才收工,往返10里夜路全靠步行,听一场鼓书比现在看一场歌星表演还难些,可见农民把精神食粮变得何等重要。

由于长期接触鼓书演唱,现在50岁以上的横车人大都能信口唱出鼓书腔调。乌石山农民李象贵因长期听说书,不知不觉也成了半个艺人。他常在水利工地或田头地尾讲述《封神榜》、《岳飞传》、《薛刚反唐》等故事。乌石桥农民刘启凡因长期听说书,不仅谙熟《随唐演义》、《粉妆楼》、《五虎平西》等大书,还在劳动之余大声吟诵书中的诗词歌赋,显得很有雅性。很多人听说书不是知情节,而是情节越熟越爱听,他们要的就是坐在老板凳上、听老人说老书的快乐享受。

就是在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后,还有很多家庭在建房、婚娶、考学、寿诞等时节专请鼓书艺人上门,用鼓书娱乐来招待亲朋好友。尤其是村委会换届选举时,许多村都要提前约请鼓书艺人,在计票空隙时为选民说上一段,吸引大家不要走动,不要喧哗,保障会场秩序。

溯源,横车在上世纪中后为什么能成为鼓书之乡呢?如今的老人异口同声说:

一是领导重视。当时区委书记邓平是个工农出身的干部,常在工作之余同农民群众坐在一起听说书。有时候他还开玩笑说:45斤不够哇,找点鼓书来凑哇。(45斤指那时人平月口粮是45斤稻谷)

二是主管部门指导得当。解放初期,全县仅有四个文化站,横车是其中之一。县文化局派出的文化站长业务水平都很高,业务干部又喜欢抓业务,经常组织鼓书艺人“比武”、以致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老艺人的传帮带。解放初期,乌石桥村刘远明已是名传浠蕲两县的鼓书艺人,在他的影响下,张全忠投身鼓书演唱,技艺压群。张全忠悟性特强,仅读三年私塾,文字功底却十分深厚。他无师自通,擅长戏曲表演、书画、雕刻、修锁、打猎等行当。投身鼓书表演之后,凭借自身优势,独创“戏+鼓”的表演模式:放开手,捆住脚,亮开嗓。在他的影响下,鼓书艺术渐臻完善。

半个世纪过去了,鼓书艺术从弱到强,又从强到弱,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仅剩下几个老人,偶尔也凑凑场,眼见这门艺术消去了,但是,笔者作为老艺人之一,就是心有不甘,遥想东北的二人转,当初也是快要消失干净,现在经过整理,再次唱响全国,据说武汉政府也要全力承担拯救湖北大鼓,横车的鼓书能够重新登台吗?盼望政府及文化部门快出高招,抢救这门渐渐失传的艺术。

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