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关注抖音 关注快手
蕲州在线
搜索

蕲州阳明书院礼赞

发布时间: 2019-4-15 10:36| 发布者: 蕲州在线| 查看: 1171| 评论: 0|作者: 杨行恭|来源: 《蕲春文化研究》


《蕲春文化研究》等10期刊的《刑部尚书冯天驭》与《冯天驭年表》两文,引起我的注意。冯天驭这个名字我甚陌生,但官至刑部尚书,用今日的类比,也就是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了,因而读完全文。文中出现不少我熟悉的名字,但令我眼光一亮的却是“天驭59岁,闲居乡里,翌年捐资在北门外建起阳明书院。”我没料到,四百多年前,在明朝中期思想界的那场恶斗中,蕲州竟是新思潮者的前沿阵地。

毋庸置疑,阳明书院取名于王阳明。

王阳明即王守仁,生于公元1472年,殁于1529年,后世尊称他为明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阳明学派的开山鼻祖,今浙江余姚人。王阳明青年中进士,官至兵部主事,相当于今日的军委秘书长职。30岁因患结核在绍兴会稽山阳明洞筑室疗养,自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康复还京复职,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相当于今天边远山区的县招待所副所长。王阳明受此打击没消沉,潜心研学,学界称为龙场悟道。阳明学说自此创立。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工作了15个春秋,先研习程朱理学与佛学。程朱理学是门什么样的学问呢?简言之,就是以北宋程颢与程颐兄弟俩为“程”,以南宋朱熹为“朱”承续建立的理论学说。二程为北宋进士,官至监察院和崇正院要职,由于反对王安石新政,二程在洛阳讲学三十年,其学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这理“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强调“格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提出“随时变易,乃常道也”“消长相因,天之理也”。简译成白话是:事物的矛盾是自身固有的,此消彼长,变化无常,但是矛盾不能互相转化,如人有“贤”“愚”之分,贤者不能变愚,愚者也不能变贤。认为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之现象。倡导“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刮起了全国大修贞节牌坊风。朱熹晚二程百年出世,是“二程”四传弟子,对经学、史学、文学、音学和自然科学均有研究。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认为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强调天理和人欲相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天理是独立于万事万物而存在的,构成了程朱理学的核心,是明清时代儒家思想的正统。

王阳明晚朱熹342年出生。这时华夏大地经受了金人入侵、蒙古铁骑践踏之痛,明太祖收拾旧河山,改朝换代,明朝已经7位皇帝统治,尤其是康乾盛世带来的物质和思想上的巨变,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认识到程朱理学也有它的局限性,转而研习陆九渊的“心学”。

陆九渊与朱熹是同时代人。朱熹继承“二程”理学,偏重《大学》,从理论上培养道德因而警示性居重。陆九渊偏重于《中庸》、《孟子》,认为道德本在人身,按照人的本性去调教就行,只要培植这个根本,知识能力就如顺水行舟,因而重在悟性与引导。两者路线相背,自然无法融合。一次陆九渊与朱熹就“无极”、“太极”问题和治学方法辩论了三天。当时国家正处于外忧内乱期,孝宗执政27年改了三个年号,这之前30年发生了岳飞抗金遭十二道金牌斩杀的“莫须有”事件,再之前30年发生金人虏走北宋皇帝的“靖康耻”事件,在全引起轩然大波。孝宗为了稳住人心,只能推崇程朱理学,陆九渊学说仅是小溪蜿蜒,不被重视,辩论只能以陆九渊遭呵斥而告终。到了王阳明这一代就不同了。王阳明认为北宋沦落半壁河山,偏安一隅,南宋毁于元人铁蹄都是与思想封闭分不开的。程朱理学的一大要害就是封闭保守,不顺应时势变化,作官的死抱住教条,在野的自命很清高,不愿“雕虫小技”,徒失良机。而陆九渊的学说却能另辟蹊径。王阳明开始走上了攻“心”术,从《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基点出发,走《中庸》所揭示的路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的意思是:喜怒哀乐本属平常之事,不要轻易表现出来,即使表现出来也要适度,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这才是后世的大道理。意在鼓励人们用平静的心态去学习和做事。划出的线路图是:心灵净--做事易--天地和--万物兴。王阳明一次结合自己出现过的私念,对弟子们讲:“诛山中贼易,诛心中贼难”,从而强调净化心灵之艰难。1516年,福建发生暴民事件,江西发生兵变,朝廷束手无策,用兵无帅,这时想起远在贵州龙场的前兵部主事。王阳明被启用,在平定“宸濠之乱”中建奇功,朝廷委他任南京兵部尚书。职虽高,但南京是陪都,无实权,王阳明再一次被架空,他便当起全职的学问家,领着一批弟子继续“心”学研究。王阳明指出朱熹纂改了《大学》古本,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公开挑战。首辅杨廷和等人先是隔岸观火,后是散布谣言,说王阳明领兵期间侵吞“宸濠”财产,蓄有谋反之意。理论之争上升到政治陷害。王阳明见斗不过这些当权者,只好到九华山出家学对。后来武宗朱厚照获实情,对仍在散布流言的首辅杨廷和等人说:“王守仁学道人也,安得反乎?”这才驱散了满天的乌云。几年后王阳明病殁,届时怜爱他的武宗已作古,世宗继位,满朝文武又是唇枪舌剑,欲置王阳明学说于死地,世宗拗不过,言“守仁不事师古,言不称师。欲立异以为高,则非朱熹格物致知之论。”外加擅离职守罪,削去了王阳明的官职。

王阳明死后,门中人自信真理在握,屡遭打压而不缩。蕲州阳明书院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建起的。至于蕲州为何建,自有其因素。有三份资料可资了解。一份是《王阳明年谱》,载:“嘉靖三十五年五月,湖广兵备佥事沈宠建仰止祠于崇正书院,祀先生。书院在蕲州麒麟山。宠与州守同门谷钟秀建书院,以合州之选士,讲授师学。是年,与乡大夫顾问、顾阙,迎洪于水西。诸生钟沂、史修等一百十人有奇,合会于立诚堂。宠率州守首举祀事。属洪撰仰止祠记。”洪,即钱德洪,为王阳明心学传灯者。这段话的意思是:公元1556年5月,湖广军区副司令员沈宠建对蕲州崇正书院敬仰得不得了,亲自到书院来做祭事。沈宠建与蕲州军分区司令员谷钟秀是同学,两人出资修建又一书院,并在全州选学者来讲学。书院落成这一年,蕲州的顾问、顾阙等人过蕲河来迎接沈宠建,会合钟沂、史修等百余学子于书院,由沈宠建率领州官大祭拜,并由王阳明弟子钱德洪写祭文,刻堂上。另一份是钱德洪撰录的《传习录》,该书记录了王阳明生前关于良知之说的书信与谈话,《录》载:“次年(指嘉靖三十五年),钱德洪统前三录付黄梅县尹张君刻于湖北蕲春的崇正书院,分上中下三卷,《传习录》始成规模。”第三份是清康熙《蕲州志》,卷四载:“嘉靖四十一年,冯天驭返里捐资在北门外建阳明书院。顾问、顾阙曾在此教书。”三份资料一是记录了四百五十年前的那场祭祀活动规模之盛大;二是佐证了阳明书院是在这一时期兴建的,以传授王阳明学说为宗要;三是王阳明的传人到蕲州,蕲州的大学问家顾问、顾阙在阳明书院作主讲。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蕲州麒麟山有两所书院,崇正书院在山南,阳明书院在山北,也就是今天的蕲州城门外。阳明书院当属是所专门教授阳明学说的学堂,就像今天的马列主义学院或党校。

现遍查资料,阳明书院在全国仅两所,一所在浙江的绍兴,是王阳明生前率弟子兴建的,王阳明亲任山长并授讲。至于蕲州的阳明书院山长是何人,史书无记载,但是透过嘉靖朝王阳明的学说仍受打压的背景,冯天驭遭严嵩所害革职回乡的心态,及蕲州二顾讲学的时势,不难看出,《蕲州志》的编者用了春秋笔法,把这么大的一件事放在不起眼的《建署志》中,透出一丝信息,阳明书院建在蕲州,冯天驭任山长。岂知清康熙年阳明学说又一次遭厄运。

话再说到明中后期。嘉靖死后,阳明学说得到肯定,他本人被追封文成候,享祀孔庙。这也是弟子们奋争的结果。

但是,风未停,雨未止。随后阳明学说又遭张居正打压,清康乾代,虽对王阳明个人评价很高,但对王学心存畏忌,直到康梁变法,才由出口转内销,因为日本维新志士多是阳明信徒,近代陶行知梁漱溟熊十力等人力主王学,在台湾的蒋经国自称“阳明二世”。由此可想而知,四百多年前蕲州学者已开阳明学说之先河,及至三百多年后人们才仿效。

《蕲春文化研究》刊出了甘才志、王蕲生两先生撰写的文章,引出我对这段历史的钩沉。该是大道本有人心。昨夜星辰,依然闪烁。

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