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慧寺在湖北省蕲春县张塝镇大同司村。 明朝嘉靖《蕲州志》载:“弘慧寺旧名清溪教寺,在州东一百八十里,宋绍兴间僧绍庆创建,弘治间奉敕改置”。 清朝乾隆、光绪两代所编《蕲州志》有这样的记载:“宏慧寺名清溪,在大同巡检司署,宋僧绍庆创建,明初僧道真重修,弘治间奉敕改建”。 由以上地方志记载可知,弘慧寺原名清溪教寺,又名宏慧寺,距明、清的蕲州治所(蕲州城)东北有一百八十里路程。弘慧寺是南宋绍兴(1131——1163)年间和尚绍庆新建,经历了南宋、元两朝三百多年;其间屡遭风雨、兵燹,直到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由和尚道真重建。其规模应该是空前的,传说是一进九重,和尚近千。到了明代正统年间,蕲州府在大同镇设巡检司,把巡检司司署也建在弘慧寺旁。 明正统年间,弘慧寺发生了一件怪事,在明嘉靖《蕲州志》和清乾隆、咸丰两代编写的《蕲州志》“外志·仙释”中都有这样的记载:“僧源潭与里中邓茂七善。一日,茂七从石窟中获一剑以示潭,偶撝(音huī挥,指挥的意思)之飞禽望空首落,潭曰:此祸本也。请去之,不听,挟之走闽。正统中,为乱于沙尤古田间。有司命潭招抚,潭仗一剑与之饮,乘茂醉,起易掷江中。乱遂平。事闻,诏建弘慧寺于蕲以居之。” 以上译成白话,大概意思是: 明代蕲州大同下乡弘慧寺,有个和尚叫源潭,与当地一个名叫邓茂七的人很友善。有一天,邓茂七在附近的石洞中发现了一把宝剑,他高兴地将那把宝剑送给源潭看,当着源潭的面,邓茂七偶然把宝剑向空中一挥,只见天上飞鸟的头从空中落下。源潭见状大惊,他说:这是惹祸的根源啊!邓茂七不听,他携带着这把“魔剑”到福建去了。明正统年间,邓茂七在福建古田、沙尤一带作乱,危害百姓。官府一直未能制服。当时,主持平乱的官员了解到邓茂七与源潭和尚的关系不一般,就请源潭和尚协助招抚邓茂七。源潭和尚也持一剑来到福建,亲自会见朋友邓茂七。邓茂七设酒筵招持。老朋友重逢很激动,邓茂七喝得大醉,源潭乘机将自己的那把剑把邓茂七的“魔剑”换来了,然后投掷江中。邓茂七失去了那把魔剑,所以很快被制伏了。“魔剑”之乱,就这样平定了。朝廷得知,下诏大建蕲州弘慧寺,让源潭和尚在那里住持。 从此以后,弘慧寺规模宏大,香火鼎盛,名声远播。从明朝到清朝,弘慧寺一直是蕲州地区佛教名刹。清乾隆年间,弘慧寺住持僧觉义月庵和尚圆寂,朝廷亲赐墓塔、墓碑。安葬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东山黄梅五祖寺、宝林寺(蕲州白水)、大竺寺(姜冲枫树井)、手巾庵、隐静庵及其他寺庙高僧也都来参加。 数百年来,弘慧寺建了又毁、毁了又建,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弘慧寺依然保存完好,一进三重。20世纪五十年代被作为大同司小学校舍。一直到1970年,为了新建大同司小学,才把弘慧寺拆毁,仅存遗址。 改革开放后,由于党的宗教政策进一步落实,在当地村委会的支持下,又开始蕴酿重建弘慧寺。直到2010年,相继建成了大雄宝殿和观音殿、斋堂。寺内释伽牟尼佛像雄伟庄严,“十八罗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住庙僧众除了接待香客外,也开展一些佛事活动。在弘慧寺遗址上和周围田地里,有不少残碑断碣,住持僧众和当地信士自发地将其清理出来,放在寺内保管,计有:“清乾隆年间觉义月庵和尚墓碑”、“田氏重修烈士祖庙誌碑”、历次修庙功德碑及其他碑刻,这些都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其中,尤以刻字系马桩文物价值较高,为湖北乃至鄂东一带罕见之物。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弘慧寺作为蕲春名刹,成了一处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清清的蕲河水,繁华的张塝古镇,美丽的山村大同司,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弘慧寺,都是城里人理想的旅游观光景点。 |
3月20日上午,蕲春县副县长高金磊视察公司重点项目S205刘河复线
积蓄力量 化茧成蝶——职场小白“变形记”县机保中心程娟尊敬的
深入走访 合作共赢02广州雪崎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走访第二站来到番
为做好2023届高考二轮复习备考工作,优化各市县备考策论,提高备
春风春雨芳草盛一路繁花醉游人近期,农村公路沿线油菜花、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