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蕲州在线

搜索

蕲州在线

徐姓氏渊源考

2019-4-14 11:01 《蕲春文化研究》 1402

徐姓氏渊源考


2000年,徐氏崇德堂撰修的《徐氏通谱》收录有《徐姓氏渊源考》一文,为江苏徐州徐氏一百三十世孙徐厚才、徐清义所撰。因谱首印数极少,族人难得一见;文言文难懂,年轻人阅读不习惯,使这一珍贵历史资料束之高阁,鲜为人知。为此,我将该文译成白话文,将繁体字改成简化字,纵排改为横排,加上标点符号断句,方便阅读,让徐氏后人知晓自己姓氏的渊源,供热爱研究姓氏文化的读者参考。

姓因生而定,氏则因家族而分。“天子建德,因生而赐姓,胙之土以命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之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左传·隐公八年》)。

因“姓”标志着一个人由哪个部落出生,故称“生”。加“女”字边,写做“姓”。古有“祝融之后有八姓”之说。近考,只有六姓,另两姓为旁出。《国语》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日知录》云:“言姓者本于五帝,在春秋中见之二十二姓”,可见古之姓数量并不多,其表义也与今之姓氏蕴涵不尽相同。后世所谓的“百家姓”,大多产生于夏商周三代,形成于秦汉之际,或为古姓旁出,或是氏字转化,或采封国食邑之号为姓。

远古之时,姓则姓,氏则氏,表义不同,不能混称。姓缘于母,表女系,表血缘,昭近亲,用来别婚姻,使生者相敬爱,死者相哀思。氏为父之党,表宗族,贵功德,闻其氏则知其赫显,勉人向善,激励将来。同姓分支可赐命不同的氏,氏可变,但姓不能变。三代之后,姓氏合一。汉人司马迁著《史记》首将姓氏合称,从此天下人或言姓,或称氏,或兼言姓氏。

我徐氏源远流长,为黄帝裔孙皋陶之子,古之大贤伯益之后,属王之同宗。因属“别子”,即非长子,根据宗法制度,须分立自成家派,继而成为这一家族的始祖。享有“胙之土”权利。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瀛滨,食邑东海,赐以嬴姓。伯益次子若木封于徐地,建立徐国,徐氏自此产生,若木当为徐氏始祖。

《姓纂》记载,“徐氏,颛顼之后,嬴姓。伯益之子(夏)代复封于徐,至偃王为楚所灭,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载:“徐氏,字爵,嬴姓,皋陶之后。皋陶生伯益,伯益佐禹有功,封其子若木于徐。自若木于徐王三十二世。”

据史书记载:远古时期淮河中下游北部地区就聚居繁息着一个古老氏族,名曰“徐戎”。戎表义为背着戈的人。戈为古代兵器,说明徐氏能制造兵器,并骁勇善战。近代考古在淮水北下草湾一带,以及鲁南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可能与徐戎族生活有关。

徐族在夏时,居于淮泗沂济四水流域,史书上称为“徐夷”,或统称“淮夷”。

伯益佐禹有功,封其子若木于徐,究竟是何人何时所封,说法不一。综观各种史料,所封时间应为禹末启初为当。禹在夏十年崩,三年丧毕,夏启代益为后,本身已违反了盟约,加之伯益又有让位于启之贤,为安抚夷人,启于夏十二年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较符合情理。又一种可能是“伯益佐禹有功,禹于夏九年封其子若木于徐”更符合推理。吾辈认为第二种可能为是在夏代,徐国自一世祖若木到十二世祖宽公,共传十二代国王。

商时代,徐族活动范围扩充到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即今苏西北、皖东北、鲁南、豫东地区。史书上称之为“徐方”(或泛称“人方”)。

在商的四周,分布着许多小国,商称它们为“方”或“邦方”。在商之南有“人方”,和商处于敌对状态,成为商的劲敌。人方即东夷或淮夷,是淮水流域的一个强大方国(见翦伯赞《中国史纲要》)。这个“强大的方国”,指的就是“徐国”,或是以徐为首的一个近亲联盟——“嬴偃集团”。

《左传》载:“纣克东夷而殒其身。”商纣王虽然征服了人方诸国,但国力也因此耗费殆尽。

商末,纣王无道。在“替天行道”的旗帜下,徐国会周武王之师伐商,在征战中徐国重新崛起,西进掠彭,北占奄地(今山东曲阜旧城东),南越淮水,东接大海,经略东九夷、淮夷诸方,为地广城高车坚兵利,国威炽盛的强大方国。

徐国二十九代国君,请立殷后以承祀,武王以为义举,准请,并封彦公为忠义侯、徐国王。

周成王时,封徐国群训公(三十世祖)为东平侯。以后徐鲁不和,摩擦不断。周昭王时,封徐国君为列国侯,徐王绥公(三十一世祖)坚辞不受,隐居于泗州平原东徐理山中。传位于子“诞”公。即三十二世祖徐偃王。

“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于水滨。孤独母有犬名鹄仓,持所弃卵衔以归母。母覆暖之,遂成小儿。生而为偃,故以为名。宫人闻之,乃更录取,长袭为徐君”。又云:“武原县东十里,见有徐山石室祠处。偃王沟通陈蔡之间,得朱弓朱矢,以得天瑞,自称偃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周)穆王后得骥驷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致于败。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见《后汉书·东夷传》)。

以上引文中得知,周王朝已承认“徐偃王”的王号之称及其势力范围。直到穆王借楚文王之兵败徐之后,周才削其王号,诞公隐居彭城武原县东山下,号为“隐王”。一说,沿旧黄河东渡入海,隐居现舟山群岛。但是,据江苏省睢宁县旧志所载:“偃王壁”在龙泉山后。现今土阜仅存。徐偃王墓在艾山县西,武原县东之徐山。由此可见徐偃王,隐居徐山较为详实。

偃王仁而不忍斗其民,走而失国。国人仍以国为姓。徐氏共戴其子宝宗为国君,周共王时,封为子爵,都彭城,旋又改封为颖川侯。

历史进入诸侯争霸时期。徐国处于南有楚、吴、越争雄,北有齐、晋争霸的南北夹击之势。渐失大国之地位。国势积弱。周敬王时,徐国君章禹(四十四世祖)平庸,虽仍对内称王,但却无力抗衡于各诸侯王之间。敬王八年(公元前五一二年)吴伐徐,“壅山水川灌其城,遂灭徐”。章禹断其发,携其妻子以迎吴子。吴子唁而送之,使其近臣从之。章禹等遂奔楚国。楚昭王发兵救徐,遂城“夷”使章禹处之。公元前五一一年,吴又伐“夷”,章禹奔“莒”,继而入“齐”,居于琅琊,徐氏遂为齐之琅琊人。公元前四六八年章禹之孙简公佐越王勾践灭吴复国仇。

徐国虽灭,氏族犹存。其后裔子孙代有多英,世为“大夫”,传至诜公时,为秦庄襄王相。秦汉、三国魏晋、南朝北国、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乃至今,徐乃国之栋梁之姓,人才济济,群星璀璨。

失国之族众,为纪念先祖,“国灭不改姓”,或原地居息,或北迁西进,南移定居今苏、皖、鲁、晋、豫、冀、陕、甘、湘、赣、滬、浙、闽、川、两广、港台等中华大地,乃至海外邦国。

从若木公始建国到四十四世祖章禹失国,徐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共一千六百四十九年。近代出土的徐国、徐王相关的文物宝器已达二十四件之多,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徐姓氏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秦汉废封国,立郡县,原徐国之地册立为“东海郡”。这也是徐姓氏“地望”(即郡望)号为“东海郡”之由来。“以地望明贵贱。”徐姓氏“地望”冠以“东海”,蕴含着徐姓氏的发祥繁衍之地,也表明我中华徐姓氏族的尊贵和功德。

徐州为古九州之一,起于“尧封禹定九州”时期。历史上虽经几多变迁,但“徐州”之名却沿袭至今,乃我徐氏之骄傲。

我徐氏根生黄帝,枝出皋陶,若木封氏,征国得姓,至今已四千一百多年历史,千支万派,遍及华夏。

山之祖,昆仑之脉,千峰万岫皆其支;水之源,天之一精,千汇百川皆其派。我徐氏天下一家,共为一体,同根同气,同祖同脉。值此国泰民安,尧天长乐之际,徐州徐氏宗亲合修《徐氏宗谱》统一大系,此乃我徐氏追宗念祖,嘉祥大吉之事。余憾史料缺残,更愧才浅识陋,对徐氏渊源作一小考,俾后世子孙知我徐氏之由来,急就成篇,错误遗漏之处,俟我族才贤哲英考证补遗。

公元二O一一年(辛卯)仲春

徐氏一百三十五世孙国生据《徐氏通谱》载稿译文,本刊有删节

(作者单位:蕲春县政协)
蕲春百科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谢谢!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联系QQ:5665305(微信同号) E-mail:admin@qizhou.com.cn 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微博:hubeiqizhou 抖音号:hubeiqizhou 快手号:hubeiqizhou

Copyright 2006-2023 蕲州在线 (https://www.qizhou.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