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关注抖音 关注快手
蕲州在线
搜索

蕲春长江水道考

发布时间: 2019-4-14 10:50| 发布者: 蕲州在线| 查看: 642| 评论: 0|作者: 祝和忠|来源: 《蕲春文化研究》

长江经蕲春境,流经茅山、岚头矶、双沟、挂口、蕲州,经扎营港出至武穴,全长28公里,分牯牛洲水道、蕲春水道、搁排矶水道。蕲春段双沟以上山矶连绵,以下为狭长平原。平面看,挂口以上河段顺直,以下弯曲突折。茅山闸以下因受山矶限制,主流贴近左岸,至凤凰山始向对江一侧。对江道士袱至韦源口的牯牛洲大沙滩,长10余公里,枯水期出水沙滩最宽达1300米。茅山至岚头矶一带基本无沙滩,但岸边有多处山脚石。蕲州以下有济公石等水下障碍物。钓鱼台以下始现边滩,宽达800米,至扎营港,边滩消失。扎营港以下近岸有大片礁石,称搁排矶。

据《水经·江水注》载,六世纪以前,牯牛洲(今属黄石市阳新县河口镇)水道断面较今略宽,时长江自西塞山东下,水流紧贴右岸山地,上、下韦山濒临江边,右岸牯牛洲、左岸蕲洲尚未形成,六朝以后江中陆续有沙洲出现,南宋时右岸汊道淤浅而形成“新野夹”(新鱼洲)。蕲口镇是宋代一大镇,曾很繁荣。蕲口又名挂口,即蕲河出口,《东南水史论丛》载,“江(长江)水又东空石口,江浦在右,临江有空石山(龙锋山),南对石穴洲,洲上有蕲阳县治也。又东,蕲水注之。”

后因蕲水出口大片陆地被冲洗,又遭下游凤凰山麓矶石回流水蚀,致江流主泓东移,蕲口镇被废。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五月,江岸崩塌,百余户民房崩落江中,时顾景星有诗曰:

湖倾山欲徙,江蹴岸还摧。

白屋随流去,青天卷雪来。

不闻巢姥走,遂有历阳灾。

过眼悲陵谷,人间信可哀。

清中叶《水道提纲》载,“韦湖口江中有洲”,“蕲水流至蕲州之北,西入江,其口正对沙洲。”同治年间,牯牛洲靠右岸成为牯牛沙洲滩,其下蕲洲也靠岸成为边滩,长江过水面积逐年缩小。

清同治九年(1870年)马征麟著《长江图说》,是第一部长江河道考证专著,其中《卷十》载,“江水迳迥风矶,又南右得黄石港,东至西塞山,又东南左得茅山港,蕲水县策湖水注之,又右得韦源口,大冶县东韦源湖水西南来水注之,又左过蕲阳口,蕲水西南流注之。”100多年前的著作中,就出现“茅山港”、“蕲水”等名称。

1934年,江汉工程局长江查勘队队长陈彭琯称,长江中部“滩之最大者,为蕲春挂口旁之新鱼洲,近年有变迁者。”新鱼洲或为蕲口镇陆地的变迁。近代3次测图看,1842—1880年测图上,西塞山以下牯牛洲已靠岸,1923—1931年及1958—1963年两次测图上,皆显示西塞山至李家洲河段无明显变化,蕲春段长江水道河势基本保持稳定,主流走向基本未变,岸线摆幅较小,江心洲逐减,由分汊河型向单一河型转化。

通过1980年以来,5个年份水下地形图分析得知,长江主流受西塞山影响,主流由右岸过渡到左岸茅山港,然后贴左岸下行,深泓摆幅不大。自岚头矶至蕲河口,深泓有右摆之势。2000~2004年平均摆幅100米,但至2006年深泓略有左摆。蕲河口往下至凤凰山,深泓变幅较大,1990~2000年最大达700米。2000年后,深泓线左摆,凤凰山至黄颡口深泓贴近左岸变幅减小,一般为10米~100米,黄颡口往下至罗湾,深泓线摆幅仍较大。

再从横断面变化看,茅山段横断面,左侧河床1990年前在航行基面下为10米,受1998年洪水影响,河床明显淤高,最高达6米。2000年后受长江三峡蓄水影响,左侧河床开始冲深,右侧牯牛洲沙滩冲淤甚微。蕲河口横断面,深糟居中偏大,每年冲淤平衡,1990~2000年左岸边滩明显淤积,最大淤积厚度达5米,平均向江中淤宽达60米。蕲州凤凰山上游200米处横断面深槽窄深贴近左岸,近20年下挫10米,右侧河床则明显淤积,束水冲刷深槽,不断向左岸推进。扎营港横断面2000年前深槽贴近右岸,近20年右槽淤高,深槽移靠左岸,20年间刷深达12米,河床有单向变化趋势。

根据蕲春长江水道历史演变和近期演变过程,结合三峡蓄水后水流对河床之作用,蕲春境内长江岸线80%以上不可能出现大边滩,水深条件优越,这一状况将在未来几十年内不会改变,为蕲春发展沿江经济提供良好的水域条件。

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