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故乡,如同一个人的母亲,思念之情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笔者审阅最后一篇稿件,是汤学文写的《故乡的山路》,这是一篇描写家乡的散文,审完后,便被作者的叙述打动了。汤先生是写他少年时上山砍柴的事,大凡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农村人谁都干过,没特别性。但细读该文,便发现作者把砍柴的每个环节写尽了。由此我想到另一个问题,什么是文化?怎样才算研究?这种建立在对故乡眷恋基础上的情感,当属文化研究之范畴吧。因此就推介出。 无独有偶,《蕲春鼓书》也是写故乡事。作者张贤华属七秩之人,早年从事群艺工作,他收集整理了许多文化资料。单说鼓书,就写到“一人一鼓一响板”“咚咚咚的到处敲”,“四句通俗语作开场白,如‘自从学了唯物论,封建迷信一扫平,和尚不打单身汉,庙里尼姑找爱人。’用来吸引听众,于是大人细伢从家把凳搬来了,围坐成一堆竖起耳朵听。”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乡村文化呀,再叙也算是一份故乡情结吧。 以上说的都是现代人和事,说出来都知道,不算重点。本期重点推出的仍是历史人物,如《山中名器一蓑衣》,写的是大学问家顾问,蕲州因有他便有后来的顾氏家族,一门五进士,好生了得。顾问是如何做官和为人的,想必读者都想了解,笔者便在王树蕲录的《顾问年表》基础上写出此文。还有论述顾景星与曹寅关系的,陈仕猛与王蕲生从浩瀚书堆中寻出出此史料,构成脉络,从不同角度验证了顾景星与曹寅确系舅甥关系,为今人研究蕲春人文拓展了空间。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蕲春人作出巨大贡献。“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可蕲春的“冯唐”“李广”们,不是待封而居,积而不发,而是择时而动,闻“机”起“武”,从养育他们的故乡出发,走到省城,走出国门,形成洪流,席卷腐朽帝制,大有马革裹尸还的壮举。本期刊出的《黄侃与陈乾》、《黄侃与詹大悲》、《田桐祖孙多人杰》三文,介绍了先贤们偷薪播火之经历,其铁骨铮声,光霁情怀,令世人啧叹。时隔一个世纪,读起来仍犹言在耳,犹见其人,可见文化之久远,正义之博大。 好了,受篇幅所限,就不一一细举了。编辑是用了心的。此处借用古人言:“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今人读古文的亦不多,容笔者作解释,语出《腾王阁序》:以上短议,略表寸心,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之所以写出,也是期盼众友人来同唱和,像西晋名士潘岳和陆机那样,各倾其才华,只有这样,方显出江和海的本色来。 |
4月19日,黄冈市二医院副书记、副院长、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邓凌
4月21日,蕲春县卫健系统首场校园招聘会在武汉科技大学举行,通
4月20日,蕲春县卫健局医疗业务片区集中培训最后一场培训会(蕲
为加强城镇管理,美化人居环境,按照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暨城镇管理
4月21日上午,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刘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