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关注抖音 关注快手
蕲州在线
搜索

蕲春民俗两题

发布时间: 2019-4-11 09:35| 发布者: 蕲州在线| 查看: 684| 评论: 0|作者: 郑顺南|来源: 《蕲春文化研究》

三月三吃“鬼头”

农历三月三,是鄂东南农村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日,农家晚餐要吃一种名叫“米碎”的野菜,把它捶碎与米粉子揉搓成团做成“米碎圆子”:也有农户称肉买豆腐做粘米圆子;还有的煮鸡蛋代替。民间把这种习俗称为吃“鬼头”,是想把一些人从执迷不悟中唤醒过来。一年之际在于春,该是犁耙水响的时候了,此时不耕田,野菜没得咽。用野菜“米碎”做圆子吃,就是为了唤回那些赌鬼、懒鬼!因为过了三月三,人不出门鬼出坟,再不收心种田,要饿死人的。

“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春雷响。”三月三这天若电闪雷鸣,民间传说即是好收成。因为“春雨贵于油”,正是犁耙水响的季节,缺水怎么春耕?利用冬闲时节修塘筑堰,春天好蓄水,以防天旱。是日晚上,农家往往在盛满水的灶锅里,点一盏水漂菜油灯,恳求雷公电母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三月三还是民间的敬牛日。人们没有忘记在三月三前后忙着请兽医给牛洗口提膘,服药健身。使牛膘肥体壮好耕田。

三月三,旧时的农村妇女还要举办娘娘会,烧香拜佛,求观音送子下凡,以及保佑子女平安。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习俗已渐渐消失了。“三月三,鬼出山”,旧时的人们还管这天叫“鬼出山日”。其实,春天到了,地气向上,旷野坟场的磷火(民间称为鬼火)向上飘动,并非“鬼出山”,如今再也没有人信这些了。

过年吃“年鱼”

“小寒大寒,干塘过年。”这是流传于蕲春的一句农谚。一般说来,“大寒”在腊月二十前后,该“干塘”起鱼“办年”了。蕲春另一节日谚语(腊月)“二十四,嗍鱼刺”,也是指年前该办过年鱼的事。“无鱼不成年”,年关来临之际,鱼是年货之首。

腊月二十四,民间称为“小年”,又叫“伢儿年”,从这天起,家家户户忙着办年货,买过年的鱼。但不管是穷是富,“过年鱼”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货”。“二十八,抢财发”,家家都要吃年饭,预示来年早发财。端出的头一道菜便是鱼肉末做成的鱼圆子,象征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财源有余(鱼),事事有缘、阖家团圆。

在吃“年饭”中,有一条鱼是不能动筷子的(一般是条鲢鱼、鲢鱼温性好、象征祥和),一定要等到过了大年初二才能吃,它是全家幸福的标志,表示“连年有余(鱼)”,因此这条鱼又叫“发财鱼”。大人们为了不让小孩子乱动筷子,哄伢说这鱼是“听话鱼”,谁要乱动筷子就是一个不听父母话且没出息的孩子。

过了大年初二动筷子吃鱼时,通常由主妇将鱼头完整地夹给丈夫(当家的)吃,还说头头得胜。意思是妻子祝愿丈夫在新一年身体健康,农活扛大头,做生意有赚头,项项事情有干头,遇到困难顺风头,有志有为奔前途。

俗谚说:“鱼头三把火,冬天不畏寒”,“鱼有百火之味,人有百年之火”。通常人们总盼自己走“火运”,鱼多火才旺。有的农户还用米碾成粉子与鱼片拌在一起做年饭,叫做“蒸鱼粉,财源滚。”在蕲南的赤东湖周围不少农户至今还保留着这个习俗。

春节期间,人们向长辈辞年时,一般都要提上两条“对子鱼”,寓的是年年有余,发挥余热,温暖后人的意思。

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