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关注抖音 关注快手
蕲州在线
搜索

杉树岗轶事

发布时间: 2019-4-11 09:33| 发布者: 蕲州在线| 查看: 304| 评论: 0|作者: 胡伯溪|来源: 《蕲春文化研究》

横车镇乌石桥村有一处远近闻名的杉树岗,当年岗上从来不长杉树,“杉树岗”的名字是由“纱帽岗”演变而来的。

传说清朝末年,当地人张某赴京应试,夺得武进士,皇上赐他红顶子,乡下人都把红顶子叫作乌纱帽。张某衣锦还乡后,很不习惯戴顶子,常常是戴了又马上摘,摘下又忘了戴。有一次,张从外地归来,在岗上小憩,顺手取下红顶子,隔会儿回家却忘了戴。第二天再去找,怎么也想不起顶子丢在哪里。过了几天,同塆人李某上山捡柴,看见一窝麻雀蛋,当他连窝端起时,才惊讶地发现那蛋窝竟是红顶子,这事一传开,全湾老小无不捧腹。由于武进士名声大,笑话越传越远。当地人就把那个岗叫“丢纱帽的岗”。时间一长,人们省去了多余的字,就叫“纱帽岗”。说来也巧,从不长杉树的山岗,次年在丢“纱帽”的地方竟长起一棵杉树。老辈人故去后,后来人慢慢把纱帽岗与杉树岗交替来叫,以致有了今天的杉树岗。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因果关系,当年捡回“乌纱”的李某,后来果如“蛋孵鸡鸡下蛋”,一家人丁兴旺,到李大树这辈子,一口气生下四个儿子。

说到李大树,不得不多说几句。他生于1920年,殁于1980年,一生性耿直气倔犟,遇到歪理会跟人争个面红耳赤不罢休。由于他这脾气人们暗地叫他“李牛头”,那意思是只要他认准的理就会象牛一样犟。李牛头知道别人叫他牛头后不仅不恼,反而自得其乐说:“想牵我鼻子的人还没出世呢!”

老人最后死于交通事故,临死前他反复告诫后辈们不要难为肇事者,其正直大度可见一斑。

“牛头”老人所生四个儿子,个个秉承他的脾性,敢说真话,不讲假话。尤其是四子全学,硬是他的翻版。

李全学,1966年出生于横车镇乌石桥村四组,现为武汉某公司总经理,西安某公司董事长。

全学先生刚起步做木材生意时就坚定一个信念: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取利。同样的杉树,别人卖20元一棵,他卖15元一棵,别人卖15元一棵,他卖14元一棵,遇有虫蛀材、沤烂材他总要捡起来报废,自己承受损失。这样一来,他的声誉是高了,可利润却微乎其微。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农民收入直线上升,农村开始有人建楼房。全学先生凭着生意人特有的敏锐,捕捉到了巨大的商机,他立即廉价处理木材,向亲朋好友借贷一笔资金,奔赴武汉做钢材生意。

在武汉,全学先生依然恪守“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取利”的经营理念,在举目无亲的大武汉站稳脚跟,生意越做越大、固定客户越来越多、销售量一路飙升,十年积累两个亿。

全学先生不仅是经营高手、理财能人,在家也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他是在父亲去世后才从事木材经营的,虽说那时的他很年轻,但他时刻谨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古老信条,坚持在离家很近的马畈街摆摊,早晚萦绕在母亲膝前。

全学先生出生于大集体时期,他同多数农林孩子一样,有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童年时代,可他对那段历史从无埋怨,倒是感恩不已。他常说“我这人一生都行好运,小时候家大口阔,幸遇大锅饭,基本口粮有保障;长大后又走赶上改革开放政策,我就如鱼得水。大锅饭喂大了我,好政策富了我。”

爱埋怨的人总是在埋怨中消耗自己,会感恩的人总是在感恩中得到收获。全学先生对父母感恩,对党和政府感恩,对社会感恩,他用感恩的心态做人做事,天道酬勤,人道酬厚,他在感恩之中收获回报。如今在李全学,除了在武汉有一个庞大的钢材市场外,又在西安与人合股创办一处房地产开发公司,注册资金三个亿。

有人说,李全学先生的老祖宗捡到一乌纱帽鸟蛋,那是上天赐与的官蛋,旧乌纱不复存在,他就是纱帽岗上的新乌纱。全学生和他父亲一样从不信邪,他说:“麻雀蛋就是麻雀蛋,改革开放那才是官蛋、金蛋。”

巨富之后的李全学先生,感恩之心丝毫未改,远在西安的他还经常关心家乡建设,多次建议村党支部、村委会生拿出几套富民强村的具体方案,弥补乌石桥资源匮乏的缺憾。经反复考察,村里已拿出两套初步方案,准备远赴西安征求李全学先生的意见。
上一篇:枕头石的传说下一篇:黄焯自叙

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