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关注抖音 关注快手
蕲州在线
搜索

蒋山摩崖石刻考

发布时间: 2019-4-8 14:40| 发布者: 蕲州在线| 查看: 782| 评论: 0|作者: 王宏彬 段涛涛|来源: 《蕲春文化研究》

摘要:蒋山摩崖石刻位于蕲春县横车镇,是一处明代石刻,主要记述了朱期昌奉母滕夫人遗命,于二十四年后从千里之外的云南将母迁葬原籍湖北蕲水蒋家山,中进士官拜司农尚书郎后,辞官回乡于滕夫人墓旁结庐守孝。其孝行为当朝大家李维桢、焦竑、董其昌等高度赞赏,成为中国古代孝文化曲型案例之一。

在蕲春县横车镇一座名为蒋家山(今称蒋山)的山上,有一块兀立于山腰、正面近似三角形、高约3米的巨石,青麻石质。西南面刻有幅字,阴刻长方形边框,幅高1.66米、宽1.1米,框内竖行阴刻碑文8行,共计134字。石面未经过精细打磨,多处凹凸不平,日晒雨淋、加之自然风化,大部分字迹漫漶不清,发现最后三个字为“宋苏轼”。

2010年12月初,我馆派专业人员实地拓印碑刻,经过仔细辨认,碑文自右至左,共8行,如下——

第1行:皇明蕲水朱期昌□万历癸巳十一月十二

第2行:日奉其母滕夫人□□蕲州北二山之阳负

第3行:乾抱巽明□□□□□□祀母太史李维桢

第4行:记之越葬□□□□□戌期昌举进士拜司

第5行:农尚书郎癸丑二月奉□□□捧江南便道

第6行:譪母因诛茆伐石结庐垅上誓墓终身不复

第7行:出秣陵焦竑闻而义之为式其庐纪若事而

第8行:乐之石□诏来者□明焦竑集宋苏轼

一块石刻,涉及到五个人——朱期昌、滕夫人、李维桢、焦竑、苏轼。是什么意思呢?笔者先对其文进行翻译如下——

大明朝蕲水朱期昌于万历癸巳年十一月十二日将其母亲滕夫人葬于蕲州以北二山相交的阳面,祭祀其母亲。太史李维桢将此事记入史册。朱期昌于□□中进士,官拜司农尚书郎。万历癸丑二月朱期昌奉命从江南便道回乡祭母滕夫人,在滕夫人墓旁的垅上修建了一座茅庐守孝,并且发誓守孝不复出山为官。此事传到秣陵(今南京),焦竑听说后,对朱期昌的孝行十分欣赏,记其事迹并且刻于石上以昭示教育后人。石刻文字是焦竑专门收集宋代苏轼的书法字迹而成。

石刻的中心人物朱期昌是什么人呢?据《武汉晚报》张胜林先生考证——

朱期昌出自明朝蕲水县(今浠水县)名门朱家。光绪《蕲水县志》卷3“坊表”载“进士坊,为朱袗、朱期至、朱期昌建”。

朱袗,朱期至、朱期昌父。嘉靖三十二年癸丑进士,官至浙江布政使。

朱期至,朱期昌兄,字子德。万历二年甲戌进士,官至河南怀庆府知府。

朱期昌,明朝进士,字辰翁,万历庚戌年进士二甲第56名。“由户部郎视通州,旋升常州知府,未赴任,卒。承父兄之绪,屏弃一切,贪书好古,博闻强记,为文务原本其所自。早年即以才名楚十二子之一,后祀乡贤”。“官拜司农尚书郎”说的是任户部员外郎。朱期昌生卒年大约为1564——1617。

李维桢,生于1547年,湖北京山人。隆庆2年进士,历任庶吉士、编修、山西右参议、提学副使、布政使、太仆卿、太常、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天启6(1626)年卒,享年80岁(1)。万历癸巳年时正任职史官。记下了朱期昌祭祀母亲滕夫人一事。此时朱期昌不过一介普通人士,顶多是名秀才,也可能是举人,为什么他祭祀母亲的行为会被当朝的太史(史官)记载呢?应该是与朱期昌父兄的地位以及朱期昌“早年即以才名楚十二子之一”有关。

除此之外,石刻中还出现了另一个重要的人物焦竑。焦竑:江宁人,师从耿定向、罗汝芳,万历17年状元。历任翰林修撰、皇长子讲官、万历25年顺天府乡试主考官、福宁州同知。卓然名家,与耿定向兄弟和李贽等交往甚密。万历48年卒,享年80岁(2)。一个当朝大家,为什么对朱期昌结庐守孝的行为如此欣赏呢?居然要搜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书法字刻在石头上昭示后人。如此隆重,看来朱期昌葬母结庐守孝的行为确实不同一般。

再来看看滕夫人。

滕夫人是朱期昌的母亲无疑。在石刻东南部约1000米处的同向地势较低的山腰上,有一座滕夫人墓,当地老百姓相传是朱元璋的乳母。据蕲春县博物馆档案记载,1982年通过实地调查和王明选等老人座谈得知,墓于1965年被挖,出土了一块记载滕夫人生平的墓碑,墓前曾经建有“朱母祠”,“朱母祠”三字为董其昌所书,解放前曾有许多人来此打墨刻。另有其他碑刻,都不见了。

在墓地,滕夫人墓封土堆几近夷平,墓碑还在,弧顶,中间隶书阴刻“明朱母滕夫人墓”,右刻“万历癸巳仲冬吉”,左边“孝男期晋立石”。

档案中所说的滕夫人墓出土的生平碑今藏蕲春县博物馆,小楷阴刻244字,全文如下——

母誌

我母滕其外王父讳□明蕲水县巴河人嘉靖癸

丑适先大夫浙江布政司□布政使□桂府君甲

子生男朱期晋娶李氏母生于嘉靖丁酉六月隆

庆庚午从先大□□□滇□□□卒于滇吁□乎

痛哉以吾母记载□讵□生□三十有六焉而死

讵其滇去蕲万里遥□而死讵其□犹然□□在

在抱也□□孤□而死□万历癸巳距死之日凡

二十有四年□兹□□□□而□□焉噫子母之

间幽明之际哀怆往来□□苦□□□于蕲州北

二山座乾向□负阴抱阳盖佳城云事□襄聊誌

母于幽□禅我孙子在所冯□即千秋万岁后山

川陵谷代相为□□几哀吾誌而□吾母马□封

吾死且不朽母其□之泣血谨誌

据上文得知,滕夫人,生于嘉靖丁酉(1537)年。蕲水(今浠水)巴河人。嘉靖癸丑(1553)年17岁嫁给朱期晋的父亲朱袗,生下朱期晋,朱期晋娶李氏为妻。滕夫人于隆庆庚午年(1570)年也随夫君朱袗到云南(朱袗于云南任职),后卒于云南,年仅36岁。24年后即万历癸巳(1593)年朱期晋奉母遗愿将其迁回原籍安葬。《母誌》记滕夫人的生卒年与年仅36岁不太吻合,不知何故。

碑文和石刻内容相吻合,所以推测朱期昌就是朱期晋应该是毫无疑问的。朱期昌,又名朱期晋,蕲水巴河人,大约生于1554年间,1593年迁葬母滕夫人于今天的蕲春县蒋山东南部山腰上。1610年中进士,官至户部尚书郎。1613年回乡祭母,在滕夫人墓旁结庐守孝。

至此,才知道朱期昌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母滕夫人于云南去世,为了完成母亲的遗命,24年之后,他千里迢迢将母亲滕夫人迁葬回原籍。在当时主要靠马背人驼、舟行竹撑较为原始的交通条件下,其间历时之长、路途跋山涉水之艰辛可想而知,可是朱期昌完成了,他这样行孝的方式和行动在当时堪称绝无仅有。而且在官至户部主事职位之后,回乡结庐守孝,更是为世人所推崇。无疑是中国古代孝文化重要典范的一个案例。

由此,不难理解当时为什么太史李维桢将朱期昌葬母祭母的行为记入史册,名满天下的焦竑能够躬身搜集宋代大文豪、著名书法家苏东坡的字迹来记录朱期昌的孝行。据此,说“朱母祠”是董其昌亲笔题写,其可信程度很高。

董其昌为什么愿意为“朱母祠”题字呢?这和其当时的身份有关。董其昌,万历17年进士,曾任湖广副使、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3)。朱期昌万历癸丑(1613)年结庐时他应该还在湖广任职。宣传弘扬朱期昌这样具有全国先进典型孝行事迹一是其职属范围内的事情,再就是他“不徇请嘱”的清流性格所然。

而“朱母祠”,应当就是朱期昌守孝的“草庐”。

注: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列传176文苑4第7385-7386页。

(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列传176文苑4第7392—7393页。

(3)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列传176文苑4第7395-7396页。

(摄影:张辉国拓片:宋远芳)

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