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1045—1105),在北宋元祐元年(公元1091年)在今蕲春县赤东镇,为北宋进士、福州闽清县县令蒲远犹书写了墓志铭。这个墓志铭的铭文是终年八十一岁的蒲远犹在生前自撰的,他去世后是他的长子、北宋进士、在朝廷礼部任职的蒲穆(字元礼),请当时在鄂州当知州的黄庭坚书写的。铭文是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为了便于阅读,笔者句读如下: 远犹蒲氏,家成都,字仲俞,生于大中祥符辛亥,历五朝,八十有一年。远祖本河东宝鼎人,仕于唐。随僖宗幸蜀,及乘舆反,正中原乱,遂为成都人。曾祖父讳勋,祖父讳裕,先君为亮,皆不仕。远犹幼而好学,学赋于代渊,受易于任维翰,学诗于周式,受太元于徐庸。庆历六年进士及第授绵竹尉,移集州司理参军,梓州司理参军,皆以亲忧不赴。了无仕官意,闲居,益读书学文,婆娑乡里者数年。亲友激劝,乃调河南尉,用荐章,移临晋令,以蜀人例,移闽清令。到官逾年,病脚气,寻医归,至舒州长风沙,而舟坏,全家几葬鱼腹,是岁熙宁庚戍也。会任师中,在齐安馆我于临皋亭,不能期月,孙叔康昌龄在蕲州,以舟亲迎,至侧寓浮屠舍,且谋归蜀。而蕲州亦江淮之会,有稻鱼,布帛,养生之具足。年又渐老,遂卜居焉,买宅一区,有田数十亩,可供伏腊。其归蜀与否,则在子孙矣。娶晋陵张盉之女,卒于元祐戍辰,葬州南石鼓院南二里。二男二女,长女嫁眉山陈纲;长子穆,举进士,再试礼部;次女嫁河南王蒙亨;幼子稷自有母。孙晏始十岁,女五岁。有歌诗杂文十贴,未次。鸣呼!古之志墓者,维志其前后左右山泽而己,后世遂铭其文,行功业。然四物者,心躬有道德仁义,遭时遇主,有崇爵大位,有功于社稷,有泽于生民,或不遇无位,则必有卓然独立之行,可以名世,苟无此,不可以黄壤朽骨,厚诬来世。予生太平时,无可铭之,具衣帛食稻,大耋而不衰,但乾坤一幸民耳。恐后世有铭予墓者,加酿空文,死有有知,予岂不自愧?乃自志,付穆和稷,慎无废于理命,元祐辛未九月十三日志。 黄庭坚书 蒲远犹自撰,黄庭坚书写的墓志铭,和其它古文一样,深奥难懂,还有少数通假字和倒装文法。现将《蒲远犹墓志铭》译如下: 远犹姓蒲,家住四川成都,字仲俞,生于北宋大中祥符辛亥年(公元1011年),一生经历五个皇帝,寿有八十一岁。远祖原本是河东路(今山西省)宝鼎县人,在唐代任朝廷高官。曾跟随唐僖宗巡视四川,后乘竹制轿子返回,正碰上中原农民起义军造反,以致大乱,恐防不测未返回,就长住四川成都而成为成都人。曾祖父蒲勋、祖父蒲裕、父亲蒲亮,都没有当官。蒲远犹从幼年起,就好学上进,跟代渊先生学赋,跟任维翰先生学习易学,跟周式先生学习诗词,跟徐庸先生学习地舆学。庆历六年考取进士,授予四川绵竹县县尉,调集州司理参军、梓州司理参军,都以父亲去世戴孝三年而没有赴任,也没有想当官的意图,闲居家乡,更加刻苦读书学文,在乡里晃荡数年。由于亲友激劝去当官,于是被调到河南路当一县尉,后有人推荐,又任临晋县县令。按四川人惯例,被调任福州闽清县县令。到任一年后,因患严重脚气病,寻医治疗准备回四川成都。船至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遇风浪大作,船也破损了,全家人几乎葬身鱼腹,这是熙宁庚戍年(公元1070年)的事。当时正遇上我老师任中伋,把我带到齐安(今黄冈市黄州区)临皋亭(驿亭,相当于现在的旅馆,专接待过往官员的地方。此地后因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此曾住过而得名)住下来。没有住一个月,熙宁庚戍年任蕲州通判的孙昌龄(字叔康)租船到齐安,亲自迎接我全家人到蕲州,安置在州南米家山一座寺庙里暂住,等待机会再回四川。而蕲州是江淮的大都会,有稻米、鱼类、棉花及绫罗绸缎,可满足人生的衣食住行。我年纪又逐渐衰老,于是定居在这里。买了房屋一栋(在今蕲春县赤东镇范铺村二组),买田数十亩,可满足供奉神灵和祖先之用。至于是否回四川,则由子孙他们以后定夺。我娶晋陵县张盉之女为妻,她于元祐戊辰年(公元1088年)去世,葬在蕲州南边石鼓院(在今赤东镇范铺村独山)南二里路的地方。生育有二男二女,大女儿嫁四川眉山县陈纲,大儿子蒲穆(字元礼)考取进士,在朝廷礼部任职,次女嫁河南王蒙亨,幼子蒲稷是我第二个妻子所生。孙子蒲宴刚十岁,孙女五岁。我有歌诗杂文十集,没有出版印刷。唉!从古以来立墓志铭于墓前者,总是写墓地前后左右山林水泽等等,后世于是立墓文,彰显功德、表彰道德仁义四项。如逢好时运及贤主,有追封爵位,有功于国家,有恩泽于民众。如果没有碰上好时运和贤主,就只有孤独地立在那里,也可以让世人知道。如果连墓志铭也没有,那岂不是与草木同朽,空有虚名?我生在太平之时,本不该写墓志铭,衣食俱足,八十岁而不衰,是天下一幸运之人。恐后世为我写墓志铭,空夸浮文,我死后如果知道,难道不感到惭愧吗?所以,自写墓志铭,交给儿子蒲穆与蒲稷,免得对不起自己的一生。元祐辛未(公元1091年)九月十三日志。 蒲远犹的墓志铭是在汉白玉石碑石上写的。被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写后,名声远播。从宋到清,各地文武官员,凡到蕲州的,大都要专程到赤东镇范铺村二组,文官必下轿,武官必下马,去看《蒲远犹墓志铭》。其实,他们主要是去欣赏难得一见的黄庭坚书法。 晚清著名金石学家叶昌炽在他所著的《语石》(评石刻专著)中,评论黄庭坚所书的《蒲远犹墓志铭》为宋第一碑!民国书评家柯昌泗在《语石异同评》中称:此碑有唐代“杨风子笔意”。清朝光绪八年,蕲州知州封蔚礽在蕲春贤达提议下,拟建蒲黄书院,已筹集富绅捐银万两,后因封知州在清光绪十三年调任而未建成。 民间传说,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调一山西籍人在蕲春当县长,他得知在赤东镇范铺有北宋黄庭坚所书的《蒲远犹墓志铭》,觉得非常珍贵而难得,就以保护此碑防人偷盗为名,叫人将此碑搬运到当时的县政府保存,又购买一块汉白玉石碑,找一个书法很好的文人复制了《蒲远犹墓志铭》在原墓地安置。而那个山西籍县长,得到黄庭坚所书的墓志铭后,根本不是为保护石碑防人偷盗,而是买了一头毛驴,运回他的山西老家。因墓碑是用绳子套住放在毛驴背上驮去的,由于路途遥远,墓碑驮到山西籍县长老家后,碑上可见明显绳子勒痕。 然而,笔者经查阅《蕲春县志》,从民国至全国解放,均无山西籍人来蕲春当县长,因而这一传说也很难成立了。那么,《蒲远犹墓志铭》又到哪里去了呢?据当地年老人说:1958年集体建大粪窖时,搬去做铺底石了。 《蒲远犹墓志铭》到底是被运往山西,还是做了大粪窖铺底石?这只能是个谜。 |
4月19日,黄冈市二医院副书记、副院长、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邓凌
4月21日,蕲春县卫健系统首场校园招聘会在武汉科技大学举行,通
4月20日,蕲春县卫健局医疗业务片区集中培训最后一场培训会(蕲
为加强城镇管理,美化人居环境,按照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暨城镇管理
4月21日上午,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刘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