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文化研究》总13期载,汤蔚文任过桐梓河乡乡长。作为土生土长的桐梓人,这位父母官引起了我(梅乐明)的关注。通过查阅相关史料,拜访汤先生之长子汤礼刚,走访几位85岁以上的乡贤俊彦,得知汤蔚文生于1921年,死于1995年,张塝镇雷山村人,1944~1945年任桐梓河乡乡长,虽是国民党基层官员,但他处世平和,重教兴学,惟才是举,心系百姓,至今老人谈起汤蔚文时都说:汤乡长是个好官! 1944年,汤蔚文任桐梓河乡长时,年仅23岁,弱冠出仕,踌躇满志。上任伊始,足迹踏遍全乡各保甲,分别召开保甲长会和族长会。桐梓河有孙、吴、梅、何、李、柳、陈七大姓,在本族中德高望重,一呼百应。只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许多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汤蔚文深知此理,将族长与保长同等看待,与他们交往莫逆。据族长梅栋丞生前讲,汤乡长把我们“两长”看得很重,有事与我们商量,不懂就问,从不装大。保长陈金云之弟陈金林老人回忆:“我哥任保长时,汤乡长经常到我家,工作之余与我下棋玩牌,中午在我家吃便饭也不计较,那个人待人和蔼可亲。”而汤对抗日主动积极,他联系士绅和工商业者,积极拥护抗日主张。中共地方武装经过伪乡公所时,他们不阻拦,互不侵扰。在抗日的危急关头,他还与中共桐梓河乡乡长吴执臣互通情报,接受中共统战条件,在民族危难时,一致对外,不打内战,也为吴执臣乡长所乐道。 汤蔚文来桐梓河前,曾任过白水区教育联合会主席,对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有很深认识。1943年,桐梓河仅有“保小”和蒙馆各1所,学生20人,教师只有陈颖生和蔡道明2人。山区教育如此落后,他忧心如焚,召集梅姓族长和房户大讲重教兴学的重要性。反复做工作,促使族长和房户签字同意将有100多年历史的梅氏宗祠退出来,开办“桐梓河中心国民学校”,当年秋季招生200人、五个班。通过考试,招聘了何济南、陈蕲生、李英、吴镜祥、何鲲新、孙阿南、孙锡雄、梅冠群等儒生为教师,其中聘任何济南为校长,陈蕲生为主任。贫瘠的山乡开始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全乡适龄少儿几乎全部入学。可以说,1944年桐梓河的教育是解放前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汤蔚文家世代为农,出身寒微,他对农民承受的沉重税赋有切肤之痛。任乡长时,虽身不由已,但他十分同情百姓疾苦,尽量减赋。他手下有个乡丁在高溪畈收税时,遇一户贫苦人家因灾歉收,无力交粮,乡丁翻箱倒柜找到了两斗豌豆,这可是这户人家的救命粮!乡丁不由分说,拿来抵税上缴。汤蔚文得知后,严肃训斥乡丁:既然无粮就算了,连这些救命粮也强夺,还要人活命吗?并罚乡丁鞭笞一百。此后,乡丁再不敢作恶欺民了。八路舍山高路陡,全保80多人,仅8亩田地,还要交租。汤蔚文上山查看后,当即表态:这八斗田的租就舍免去吧。此后,八路舍就改为“八斗舍”,以此纪念这位悲悯苍生的好乡长。据1922年出生的老人何孝生回忆,那时汤乡长对好些穷苦人家的税赋或减或免,老百姓都念他的好。 桐梓河中段河堤(狮子山至梅铺),是道光十四年修的,十曲九弯、流水不畅,每逢汛期山洪暴发,河堤常决口,桐梓大畈一片汪洋,百姓叫苦不迭。汤蔚文听取民声,多次勘察,与保长、族长商议,在他任期内,一定要根治桐梓河,消灭水患,并组织人员制定工程任务书。遗憾的是,工程尚未上马,县长雷鸣震在1945年春就一纸调令,将汤蔚文调走了,改河治水自然成了泡影。但他为百姓谋福祉的美好愿望却留在了桐梓河百姓心目中。后来这段河堤是在46年后的1990年,陈胜利和梅乐华分别任桐梓乡党委书记和乡长时,组织全乡人民奋战半月改造重修的。 汤蔚文乡长离别之日,百姓自愿送行,从桐梓河至望天畈,沿途十五华里,爆竹声声,惊天动地,百姓掩面而泣,频频挥手告别,汤蔚文也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依依惜别的场面至今还在桐梓河百姓中口口相传。 写完此文,笔者有感而发,赋诗一首,以纪念抗战时期桐梓河乡长汤蔚文先生: 七十年前桐梓河 岁月艰难叠干戈 苛捐杂税猛于虎 民不聊生受折磨 自从来了汤乡长 桐梓河水喜扬波 民间疾苦他怜悯 沉重税赋常减削 深山八斗租稞舍 灾年歉收不勒索 兴教办学育人才 书声琅琅震山窝 扶正祛邪民为本 严管乡丁不作恶 作风民主不霸道 保长族长盘得活 拥护中共地下党 一致抗日斩阎罗 任职一年太匆匆 离别送行场面阔 爆竹响彻十五里 百姓惜别泪滂沱 悲悯花生德不朽 情播桐梓后人歌 |
盛放的禾雀花让人心底总有一丝心动眼前充满着浪漫与美好花与人,
“真没想到,我就在店里眯了一会儿,手机就不见了……”3月29日1
田桐,号梓琴,又号玄玄居士,湖北蕲春县人,二十二岁入武昌文普
大概是几年前,蕲春要建高铁站的消息刚传出时,我就计划着,等我
我的故乡高新铺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镇,它没有历史记载,也没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