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古今蕲谈公众号。热爱蕲春历史,关注古今蕲谈。) 积粪肥 旧时,农户家家有厕所(茅厕)、猪圈、牛栏、鸡栏,长年聚积人、畜、禽粪便。圈栏内一般用稻草或草渣填垫。那时候,农家多在户外建“茅坑”,内置放陶缸贮粪,缸上置放木板。供登厕用;室内备一木制的粪桶供夜间使用。20 世纪 50 年代后,逐渐改用公厕,用块石、水泥(或石灰)砌成。 村民多有积牲畜粪的习惯,农家多挖有粪坑,猪粪一般倒入粪坑沤制或堆积沤制,牛粪多拍制成薄饼形晒干,用于烧“包子”。在那个什么都缺乏的年代,也有把晒干的牛粪当柴火,烧牛粪做饭的。 旧时,农户在住房前后多挖有“洋垱”,用于倒垃圾和牛拉屎尿,此俗现已不存。 人、畜粪肥是给农作物施底肥和追肥的重要自然肥料,肥效高,且不会让田土板结。境内农村积家禽、家畜粪肥的习惯大多是:农民一般把自家养牛羊和喂猪,鸡的粪便以及在户外捡得的猪粪、牛粪等积入粪窖。经过一段时间的沤制,然后再给水稻、棉花等农作物施肥。特别是很多年老的农民、小孩子,都有在黎明时或天未亮时起床,背个粪箕(方言:箢子)拿个粪锄,粪耙到户外拾捡禽、畜粪的习惯。“捡粪”也就成了那个年代小孩子特有的记忆。 牛栏、猪栏积粪肥,指那些有牛栏、猪栏的农户,在一定时间内清栏出肥,一般是在耕种时直接施作底肥,也有的平时积入粪坑,耕作时施用。
积绿肥 积绿肥的方法有多种。一种是打湖草。旧时,靠湖边居住的农民,在每年初春,都会结队到湖区青草繁茂的草床湖滩,用一种长把大镰刀砍割湖草,然后用草绳捆紧,或肩挑或用车、船装运到水田边,春耕时将湖草用脚踩进耕、耖好的水田里用作底肥。 一种是种草子。秋收之后,农民留足种小麦、油莱的田地后,其余的田种上红花草子(紫云英)或蓝花草子(建国前,只有田多的富户种草子,贫困农户种不起草子)。春耕时将田地一犁,草被翻在土下,再放水浸泡一段时间,使其腐烂成肥。一般多作底肥。种不起草子的农户,常出外割蒿草或捞水草等作绿肥,施人田里作底肥,此俗现已不存。
草木灰 旧时,农户多烧稻草、麦秆、棉杆、油菜杆等,燃烧后的草木灰是很好的肥料。农家的灶灰清出后,有的泼在人、畜粪坑里,作混合肥;有的将其堆放于屋前宅旁,用泥封起,待耕作时施用,多用于旱地作底肥。也有将炉灰与草木灰、肥土混合,做成“营养钵”,用于育棉苗。育出棉苗后,再移人麦田套种。
陈壁土 旧时,农民住宅多是用石磙碾轧田里的土做成土砖砌房屋。过若干年后,土砖经阳光照晒,慢慢地具有了肥力。农闲时,农民将旧土砖墙换下再砌上新土砖,换下来的旧土砖将它打碎作肥施入田地里,称为“陈壁土”。
挑塘泥、湖泥 积塘泥、湖泥作肥料,也是境内积肥习惯。旧时,一些塘多,湖多的乡村,冬季干塘或干湖捕鱼之后,将塘泥或湖泥挖起堆积成堆,待耕地时施用;有的地方则将塘泥、湖泥直接挑到田地之中作肥料。此俗现在已不存。
饼肥、酒糟肥 旧时农村都有施用饼肥的习惯。所谓饼肥,是将油菜籽、棉籽等榨油之后的渣滓压成圆饼,其肥效甚高,既可施作水稻田的底肥,也可作水田的追肥施用。农村也常把酿酒作坊(旧时称槽坊)酿酒后的渣滓作为肥料施用。
晒地 旧时还有一种晒地积肥的习俗。所谓晒地积肥,就是在每年夏秋两季庄稼收割完之后,农民用耕牛将田地泥土耕翻,让太阳晒一段时间,使土壤产生肥力。建国后,各地大量施用化肥,但以上积肥习俗仍存在。
烧火粪 链接:蕲春生产习俗:烧火粪 |
袁殊(1911~1987),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原名袁学易、学
八里湖,位于蕲南,地势低落,历为蕲春三条水系(即东支河、中支
蕲春北部山区 古角寨,又名鼓角寨、鼓角山,大别山脉南段,向
大同水库渠系是我县水利建设史上最伟大水利工程,从1970年11月28
在那个物质精神文化都很匮乏的年代,民间谜语是流行广大人民群众
积粪肥 旧时,农户家家有厕所(茅厕)、猪圈、牛栏、鸡栏,长年
黄州与蕲州并治区域图解北宋咸平二年(999)蕲黄并治地图 朝代州
“四祖”,俗姓司马,名道信,生于公元580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午
东门,曾名东门口,现名东门居民委员会,因坐落于明代蕲州古城的
冬至的到来预告着蕲春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这几天室外还好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