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我族宗祠大厅侧墙悬掛一块长七尺,宽三尺的大匾,那匾黑底金字,正楷书写《文化救国》四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用笔流畅。 那就是我族先人维良公亲自书写撰刻,并送宗祠学堂悬掛,以鼓历我族青年沥志读书,以知识改变命运,以知识振兴中华的举措。 清朝末年,朝政腐败,朝纲渐废,清廷闭关目守,愚弄百姓,国力日衰。 外强趁机兴起,列强逞凶,辱我中华。 我中华大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民国革命党人极力唤醒国人,深知落后愚昧,必将挨打,便大兴洋务,创办新学堂,以兴我中华。 但国力衰败,如三尺寒冰,非一日之功。改此瘪端哪能一掷而就? 民国初期,为尽快培养人才,各地创办各学目学科的大学堂,迅速培养新人。一时期“ 文化救国,教育兴邦”成为当务之急。广大青年积极响应,纷纷弃旧学,接受新学教育。 我族宗祠的蒙馆也随之顺应潮流,开办新学教育,只要家道稍宽的人家,即送孩子来这里学习新文化。 我族先人蓝田公,梓琴公,得超公等人都在宗祠里办过书馆 ,教书育人。他们按前人贯例,把宗祠大厅两边厢房开设为教室,让族内子弟在此接受教育。接受新文化的熏陶。 他们对学生亲如子弟,严格教育而又慈祥关爱。从而从这里启蒙成材者无数,为我族争得荣誉,为家庭争利益,更为自己争得殊荣的当代青年不胜枚举。 其中有我族青年宪仪公从这里启蒙,后考入武昌中华大学,(武汉大学前身)乃我族开天辟地第一个正规大学毕业生。 三年后其弟宪良公在宗祠学馆启蒙,后考入民国政府创办的黄埔军校,于第五期毕业。 幼衡公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 寿民公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 维良公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 还有张疆公,汉金公等也以宗祠学馆启蒙后身居高位。四九年随军赴台旅居至今。 这些先人均是我族的先贤,是当时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但他们没有脱离封建资产阶级束缚,不能代表先进革命潮流,而停步不前,终至淘汰。 不过单就当时文化知说来说,当时还是在族内青年中取到了表率作用。 从而吸引诸多有志青年纷纷寻找救国之道。弃农学文,后投笔从戎。 民国二十八年,正是日寇侵华之时,维良公为鼓励我族青年争求上进,努力学习新文化而服务民族振兴。他特亲笔提写《文化救国》四个大字,撰刻牌匾悬掛宗祠私塾学堂之内,让学生们在学堂抬头即见此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系列的举措后,宗祠学馆座无虚席,适龄青年大多就学。 每当人们经过宗祠,学馆里书声朗朗,翰墨芬芳,给人一种安逸,和谐和奋发向上的气象。 此后宗祠私塾学堂逐步发展壮大,从这里走出多位军政显要和各界名人。 如服务于解放后新时代的人物有: 张 宽、(县委付书记常委)。 张学伦、(县委副书记)。 张凌云、(北京原子能研究所新镇镇长,正县级,后转也地方任县档案局局长)。 张建中、(武穴人行副行长)。 张殿民、(蕲春县外贸局财务科长副局级)。 张智生(蕲春师范学校讲师)。 还有寿忠公、焱民公参加过八路军创办的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还有瑞廷公、张天公、美金公、张政公、张琢公。 这人都源于宗祠学馆。在那里启蒙接受知识的熏陶,从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岗位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从这里看到,当时不足千人的祖根他,从民国中期起到新中国成立的二十多年里,我族就有二十多名知识人才因接受新文化教育而成材,见证了我族文化知识层面的水平。见证了宗祠学馆取到了推动历史的作用。 下回请看《怀念祖根地》完结篇展望未来 |
(本文转自古今蕲谈公众号。热爱蕲春历史,关注古今蕲谈。)蕲春
恭贺玉皇圣诞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 玉皇大帝是
老家垸基前的古木梓树干下半部份。 距村部计约一点五公里之遥的
嘴里的零食,心里的童年。有些食物长大后难以再见,即使偶尔吃到
习俗一:回娘家正月初二回娘家回娘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
舞龙、挑花篮等都是过去春节期间人民群众的重要文化娱乐活动。上
鄂东地区亲戚、邻里关系融洽,和谐相处。域内亲戚关系与其他地方
租佃 地主剥削农民,主要靠出租土地和雇工。据《湖北省年鉴》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蕲春
黄冈,湖北省地级市,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