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围,一个不足千人的自然小村庄,整体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 然而这个小村子却有六百年历史。经过六百年的繁衍传承,这里蕴育过无数军政显要,衍生出无数个名人志士。造就过一批又一批能工巧匠和乡间艺人。 这里田土肥沃,水利方便,视野开阔,大路平坦,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 这里就是思连氏的祖根地,也是我的出生地,我的故乡。 在这里有我欢愉的童年。她承载着我成长的经历和血汗。 从记事时起,这里的人们亲如家,隔壁阾舍都是哥兄老弟,叔子伯爷,互敬互爱,团结精诚。 长大后,我才明白原来我们都是同根所生,五百年前是一家,如今还打断骨头连着筋。 远在明朝洪武年间,我们的始祖思连公世出江西,在元朝暴政的统治下。家贫如洗。 时有义军起兵反元,始祖毅然从军,且作战勇敢,屡建奇功,竞升骑都尉。 待天下大定,公率部驻守清阳(凤阳) 洪武十年,朱太祖釆纳刘伯温:“高筑墙,广积粮,缓称霸“之治国良策。历兵秣马,大量屯军造田。 始祖奉召,与万老太君,率子孙三代与部下随凤阳统制朱德开赴蕲洲府屯兵造田。 时,蕲洲辖蕲、黄、广、浠和阳新五县,朱德所部八千之众,约每县驻兵丁八百余,在长江两岸围湖垦荒。 始祖官至骑兵都尉,遂受命于西河驿就任驿丞,安居于牛栏湖周家下垸,为我族入蕲始祖。 部下兵丁八百余有序分配于蕲春内湖围湖垦荒。 至明宣德年间,四世祖道元公袭顶军籍,而父亲,三世祖启疆公职务未退,道元公只好奉军令进驻白池湖参与屯田垦荒。 道元公进白池湖,选铁箭河岸,由于远古洪水冲积沙地搭草棚安身。 这里地势较湖区约高两米,是当时居住的最佳之所。並与相隔五百米的顾家屋墩遥遥相望。 从此,道元公开始在此地传承繁衍。形成固围张垸一大宗支。 其实四世祖道元公是固围张姓的开山老祖。 自始祖入蕲,历六百年,传二十五代。据二0一四年六修家谱记载,共有红丁一千六百八十余人,总人口约四千男女。其中有历代迁出失联宗亲未统计在内。 仅有据可查并记录在案的迁出固围人口就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多。所以历来祖根地常住人口从来未超过千人。並且在推进城镇化的今天,人们向乡镇集结,正在大批陆续迁出。 然而这里地人杰地灵,人们勤劳朴实,大胆拼搏,这里历来人均收入高于外姓他村。古有“十医,六贾”富绕之围的传说。 尤其改开后,这里更涌现出许多种植能手,养殖大户,和商界精英。 如今全族户户有存款,家家有余粮。身价过百万者将达百分之四十之多。五百万身价己达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家产过千万者也过随手拈来,甚至更大富坤也屡见不鲜。 看到全族空前富有,我心激动,回想自己,三十年前随大势所趋。洗净脚上泥巴跳出“农门”。进城打拼。 然而时不我待,几经拼搏,至今精疲力尽,白发苍苍,仍是发财无望,事业平平。 老哉,老矣,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荣归故里,衣锦还乡是游子们的愿望和期盼。然而我没有大款们的荣耀,更没有显贵们的骄傲。身居外乡,不工不农,回家无立锥之地,竞成了没有正规农民的待遇,没有正宗市民的福利的三不管人类。 朝朝暮暮,心如潮湧。只能遥望故乡,怀念祖根地,她是那么切亲,那么令人向往。 我喜欢祖根地的泥土芬芳,捧一把沉甸甸,油晃晃。可栽种养人育人的五谷杂粮。 我喜欢祖根地的清新空气,吸一口浸肺腑,润肝肠。细品着,带有时令果实的清香。 我喜欢祖根地的丰收的景象,放眼望,一车车,一担担,收获的是世代农民的希望。 翻开故乡的历史,揭开封尘的记忆。祖根地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值得传颂,值得敬仰。 闲暇之余,将它翻出来呈现给诸君,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算是对那些为我族发展作出贡献的先人们的尊敬。 下面我想依据我族发展历史,特别是根据原封不动的固围土乡气息,写一曲《怀念祖根地》的报告文学,共分为: 地理地名 历代传承 名人志士 乡规民俗 轶情趣事 文化素养 展望未来 七大部分,一笔笔慢慢道来,也算是让忙于生计的诸位宗亲多多了解我族的发展历史和美的传承。同时希望有关宗亲多多指导,已求斧正。 下回请看《怀念祖根地》地理地名篇之(一)地形地貌 |
袁殊(1911~1987),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原名袁学易、学
八里湖,位于蕲南,地势低落,历为蕲春三条水系(即东支河、中支
蕲春北部山区 古角寨,又名鼓角寨、鼓角山,大别山脉南段,向
大同水库渠系是我县水利建设史上最伟大水利工程,从1970年11月28
在那个物质精神文化都很匮乏的年代,民间谜语是流行广大人民群众
积粪肥 旧时,农户家家有厕所(茅厕)、猪圈、牛栏、鸡栏,长年
黄州与蕲州并治区域图解北宋咸平二年(999)蕲黄并治地图 朝代州
“四祖”,俗姓司马,名道信,生于公元580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午
东门,曾名东门口,现名东门居民委员会,因坐落于明代蕲州古城的
冬至的到来预告着蕲春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这几天室外还好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