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人生在幼年时,蒙受父母的抚育庇阴长大,的确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及壮之时,才继承祖业,或开创新猷,每重现实,不记往事,亦无忆。 惟至老年则不然,因儿孙长大,得卸仔肩,在家休养。每忆从前,尤其是异乡老者,其感伤愈深,只好写写自传,留给儿孙,分赠亲友,以存纪念。 余不才,半生戎马,报国功业未成,而年龄已忽忽八十岁矣。爰从俗例,不揣文字,而作自述焉。 二、祖籍家世,耕读传家 余祖籍湖北省蕲春县,生于民前四年(1907年)十月二十八日,漕家河石车盘湾。祖父福田公逊清拔贡,父聿修公士绅,母陈太夫人,生兄妹七人。行二,吾父以女娲氏炼石补天命名。自六岁启蒙念完四书五经,县立高小毕业,省启黄中学肄业,堪称耕读传家,书香门第。 三、立志革命,从戎报国 至十八年(1929年)三月投笔从戎,考入武昌右旗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第七期步科,十九年(1930年)毕业。曾任警卫时,作《月夜戍守武昌紫阳桥》七律感怀两首: (一) 峦气空濛未曙天, 月光淡淡照征衫。 紫阳桥畔鸥惊梦, 黄鹤楼头雁未眠。 楚望台边闻鼓角, 抱冰堂处有啼猿。 大圜无籁枫江冷, 冷落江城万户烟。 (二) 淡月疏星霜满天, 晓去如露湿征衫。 霜残湖海风犹冷, 月映楼台鸟欲眠。 不忍江城征战鼓, 关心巫峡怕啼猿。 大千痴梦都沉醉, 独抱雄心破晓烟。 四、抗日战役,浴血杀敌 民十九年(1930年)冬军校毕业后,分发南京国府警卫旅见习;二十年(1931年)至浙江嘉兴第四团,初任少尉,后升试署中尉排长;二十一年(1932年)上海一二·八之役,与日军在江湾竹园墩激战七昼夜,晋升上尉连长。后负伤,在常州军医院疗养,伤愈请假回家,适逢父亲患喉头癌,卧床不能语,见儿喜形于色,不意喜极而终。尊礼成服,经报二七后始回部队。此为首次返里,能为父亲送终,亦大幸事。 二十六年(1937年)芦沟桥战起,任第五十八师三四七团第二营营长,在上海太仓作战,奋勇歼敌。至十二月南京保卫战,固守牛首山负伤,转进至燕子矶,以木排渡长江,通过日军兵舰封锁线。弹如雨下,黑夜卧排航行,顺流而下,至仪征县十二堌于翌晨上岸,扶杖跛行三天,至南滁州乘最后一班铁甲车,转陇海路至开封归队。因伤到武汉疗养,伤愈又返部队,参加兰封会战。 嗣后自二十七年(1938年)至三十四年(1945年),历任四十师二三五团团长,继调七十四军干训班教育长,复调八十六军补充第一团团长、第十六师四十七团团长、第六十七师一九九团团长、担架兵第二团团长,抗战胜利后调第三战区军官总队副总队长。在此期间,除住院和教职外,都在战场指挥作战,参加战役不可胜计,兹简述如次。 (一)太仓战役 与日军台湾旅团激战,虏获军品二十八担,有指挥刀一把,留作纪念;俘伤兵一名(台湾人,被日军拉来当兵),疗愈后遣返。 (二)江西隘口战役 固守梅家湾阵地十余日,因旧伤复发,用担架指挥作战。增拨六个营,达成任务,官兵各升一级,获奖金一万元,士气大振。 (三)浙江衢州樟树潭血战 三十一年(1942年)六月,任陆军六十七师一九九团团长,与日军一0六师团在浙江衢州樟树潭血战三昼夜,毙敌千余,毁炮四门。三日下午,身负重伤不退,指挥作战,直至黄昏。陈师长颐鼎范临,经督劝退出阵地,深受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墨公嘉奖,呈报上峰通令全军:“该团长负伤后尤能指挥作战,誓死抵抗,实属忠勇过人,难能可贵”等语;并发奖金法币五千元,又颁发陆海空军奖章及奖状,以资激励。此通令与军刀于六十五年(1976年)送凤山陆军官校黄埔图书馆,作珍藏纪念。 当年在建瓯军医院疗伤时曾赋诗一首: 倾巢敌寇犯衢州, 机枪隆隆夜未休。 五次猛攻西北陇, 几番肉搏东南沟。 六三壮士摧倭胆, 千百英雄抛烈颅。 督军健儿拼最后, 漫挥血泪两交流。 五、创建农场,安养荣民 退役后,于五十五年(1966年)奉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令,派台东东河农场场长。精心擘划,从一片荒芜蔓草中,披荆斩棘,挖石填坑,开辟农场数十甲。种桑养蚕,缫丝经营外销,收益颇丰。计有十个农庄,安置荣民二百四十人,稳定生活,解决问题。我在农场一片翠绿环境中吟咏甚多,兹录《建设东河农场》一律: 无成书剑始投荒, 立业东河新建场。 抛笠泉心风卷暑, 荷锄日暖晚生凉。 三年桑叶高低摘, 万缕蚕丝昼夜忙。 戴月披星掀陇亩, 归田舍力拯家邦。 开发经营农场三年后,辅导会于五十八年(1969年)改派为苗栗县联络中心主任。首先与地方有关单位协调,募捐三十二万元,解决四家荣民住公家房屋诉讼有七年之久的纠纷。并设置党团小组,充实编制,增加员工,访问各地荣民,发掘问题,谋取福利,使其得到生活上照顾。直至六十三年(1974年)底退休,惜别荣民,不胜怀念。 六、退除公职,皈依佛门 自认四十余年戎马生涯,多在战场上拼杀,后方整训,难免不无误杀被迫参战之生命,于心难安。又因老母于三十九年(1950年)十一月十六日仙逝,享寿七十一岁,自火化后,直至七十三年(1984年),由孙女昌楣捧骨灰回故里葬于祖山。后奉佛命派为台北县七张德正街21巷六号弘化成道院护法,以赎我不孝之罪孽,永难忘怀。是以下定决心,皈依佛门,于六十七年(1978年)在台北县三重市大同南路117号20弄l号成立弘化莲院,法号弘通,供奉五教至尊(即儒、道、释、耶、回),朝夕诵经礼忏,以赎罪愆。并体念我军(国民党军)同胞来台之战友,尚未成家之战友,欢迎来院,参予诵经礼佛,并每年举行观音大法会三次,祈求国泰民安,早日实现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之愿望。 吾蕲旅台蕲春同乡会,创立于民国七十年(1981年),承乡亲选我为l——3届理事长,对孤老病丧乡亲愧未善加照顾,使其生慰死安。历年会务推行此善举,在《湖北文献》有专文报道不赘。 (管志雄、郑枫收藏并整理) |
盛放的禾雀花让人心底总有一丝心动眼前充满着浪漫与美好花与人,
“真没想到,我就在店里眯了一会儿,手机就不见了……”3月29日1
田桐,号梓琴,又号玄玄居士,湖北蕲春县人,二十二岁入武昌文普
大概是几年前,蕲春要建高铁站的消息刚传出时,我就计划着,等我
我的故乡高新铺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镇,它没有历史记载,也没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