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古今蕲谈公众号。热爱蕲春历史,关注古今蕲谈。) 高新铺,嘉靖《蕲州志》载:“新铺市在州北六十五里。”其临蕲河东高岸,很早即有高姓人生息,境内旧有高新铺街,故名。解放初称高新铺闾,1957年为高新铺耕作区,1958年为新生活公社高新铺大队,1961年为漕河区新生活公社跃进大队,1975年撤区并社时为新生活公社跃进大队,1981年为高新铺大队,1985年后为高新铺村。 旧时,蕲河为境内主要交通要道,运输货物多用船只和竹排,货船经长江入蕲河可达中游港湾——高新铺街,这里是木船、竹排的停靠点,故一度为繁华小镇。镇有合面街,青石板,宽约5米,长约1华里;盛时居民达110佘户。上街以商户居多,下街多是饮食业和手工业。1946年,因省四中迁蕲,蕲春县中让校舍于省四中,自蕲州迁高新铺,烈灵宫、江凉亭等处为校舍。 解放后,以高新铺街为中心的周边地区组成高新铺乡,高新铺街为乡所在地。当时街改称镇,镇属乡辖,建有卫生所、粮店、邮电所、税务所、供销社等,第一任镇长高胜生。 高新铺乡在士改和农业合作化时曾为样板。1949年蕲春解放后,人民群众情绪高涨,是年底,六房塆25岁的农民高荫余,带头把11户贫、雇农组成一临时互助组,为国家仓库碾米一个月,赚工钱折稻谷12600斤,每家分米一千多斤,过了一个好年。 1950年4月,高荫余率先在蕲春县、湖北省第一个组建农业互助组,名“高荫余互助组”,当年,高萌余的试验田产稻谷962斤,轰动全乡、全县,成为湖北省农业互助组的典型。 1951年9月,高荫余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赴北京参加全国劳模大会,并于10月1日登天安门城楼观礼台参加国庆观礼。 1952年春,高荫余在原互助组基础上建成蕲春县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并发展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过渡到人民公社。为推动解放初期的全省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作出贡献。后高荫余当选湖北省第一届人大代表。 1954年修赤东大堤,高新铺街因地势低被圈大堤外,加之漕河至张塝公路修复通车,其失去交通优势。 1959年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和后来的连年水灾,小街居民纷纷迁居堤内及芝麻山一带。 1970年后,小街渐成废墟。时任高新铺大队支部书记的高玉田,曾当选为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 《蕲春地名志》(1983年版)载:高新铺境内有高新塆、坝上湾、新铺塆、高四房、四房塆、方塆、官塆、四个门、蔡家林、黄泥畈等自然塆落。 |
袁殊(1911~1987),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原名袁学易、学
八里湖,位于蕲南,地势低落,历为蕲春三条水系(即东支河、中支
蕲春北部山区 古角寨,又名鼓角寨、鼓角山,大别山脉南段,向
大同水库渠系是我县水利建设史上最伟大水利工程,从1970年11月28
在那个物质精神文化都很匮乏的年代,民间谜语是流行广大人民群众
积粪肥 旧时,农户家家有厕所(茅厕)、猪圈、牛栏、鸡栏,长年
黄州与蕲州并治区域图解北宋咸平二年(999)蕲黄并治地图 朝代州
“四祖”,俗姓司马,名道信,生于公元580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午
东门,曾名东门口,现名东门居民委员会,因坐落于明代蕲州古城的
冬至的到来预告着蕲春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这几天室外还好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