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出生在七夕 文/吴小红 每年七巧之期,我都会回去看望奶奶。能诞生在这么有情有义的日子里,感觉奶奶是这个世界上最浪漫的人。 小的时候,奶奶无论去哪走亲戚,都会带上我,她总是穿一身经典的蓝天白云标配,上身是那种在腋下扣扣子的古装白色上衣,下身穿那条蓝色的凡士林长裤。头发梳得油光可鉴,给人非常干净清爽的感觉。 奶奶做得一手好菜,是我心中的大厨。每年年三十的晚上,奶奶都会做她最拿手的苕粉圆子和酥圆子。奶奶做的苕粉圆子,口感好,有劲道。提前她会炒好香脆的芝麻粒,让我仔细地用刀柄碾成芝麻碎,芝麻一定要是全黑色的,每次做完这个工作我的小手已经很酸了,可她要审验几遍我才能过关。然后加一小勺猪油,这样的馅儿才算完美。刚出笼的苕粉圆子,奶奶一定要让我们姐弟仨尝尝,一口咬下去,芝麻碎和猪油已经是水乳交融的状态,滑溜溜的,油而不腻,香糯爽口,这份记忆至今仍然让我回味无穷,似乎唇齿留香。芋圆,奶奶总说过年吃圆子预示着家人来年出门遇贵,事事遇圆(缘)。从奶奶嘴里说出的话儿总是那么舒心,吉祥盈门。 奶奶的独门绝活儿要算做石膏豆腐了。每年腊月二十八,奶奶早早地起来安排爸爸把准备工作做好,磨豆子,洗黄桶,装豆花的装备……还有挑水,那时候没有自来水,都是爸爸一担担从水井里挑回来的。奶奶说,烧豆浆和点豆腐是两道关键的工序,尤其是点豆浆,不能老了,老了豆腐很硬;也不能嫩了,嫩了最后豆腐是水,要恰到好处。最妙的是她老人家每年做的豆腐都是完美版,从未失手。现在想起来应该是她认真,专注和用心的杰作。 对于古典的热爱,也许是缘于奶奶。记忆中我七八岁的时候,安徽来了一队黄梅戏演员,来我们村大概唱了一星期左右的黄梅戏,奶奶每天晚上都会早早的备好凳子带我去看。台上演员姑娘们的服装,发髻,走的台步和台词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每次看完戏我都会回家对着镜子比划半天,想着自己也是台上那位漂亮的仙女,嘚瑟半天才肯歇下来。 奶奶热情开朗,慈祥仁爱。小的时候,家里经常会有安徽一带的人过来乞讨,说是被水淹了没饭吃,如果遇见我家的饭点儿,奶奶一定会盛好满满一碗饭和菜让他坐下来慢慢吃,还和他耐心地聊半天,问长问短;如果没遇上饭点儿,她就会舀一大杯米给他,还叹息了半天“这人好伤心”。那时候的我,看在眼里,印在心里,留下一辈子的记忆。 作者:吴小红,蕲春人。笔名天心百合,热爱文学、书法。 |
1月23日上午,县委副书记、县长陈丹看望慰问春节期间不停产企业
2022年,我县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全面推进
2023年第3周(1月16日-1月22日)蕲春楼盘商品房共计网签191套 数
城乡居民常年一日三餐(下雪天因晚起亦食两餐)。城镇早餐六点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市、县委及县水利和湖泊局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