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古今蕲谈公众号。热爱蕲春历史,关注古今蕲谈。) 土著文化 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中国上古部族大致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苗蛮是大约与尧舜、禹三代同时代的一个部落集团。三苗氏是苗蛮部落集团居于南方的土著部族,蕲春地域属三苗的势力范围。 据《战国策.魏策一》介绍:“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至于彭蠡的方位,二十世纪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在《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进程》中,考证古彭蠡泽发展演变后确认:“今黄梅、武穴、蕲春等地,在先秦之世,是古彭蠡泽的组成部分。”由此可知,蕲春在先秦时期的居民是三苗人。 三苗是蚩尤九黎部落在同炎黄部落争逐失败后向南退却,在新的地区恢复发展而形成的新部落。三苗不同于以炎黄为代表的华夏部落,但并不排除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炎黄部落和其他部落的某些支系融入。苗蛮集团不断发展壮大,与华夏集团发生冲突,特别是在尧舜禹时期经过几次打击后,苗蛮势力由盛转衰,扬越人入据。扬越,因扬水而得名,扬水在江汉平原中部,而所谓扬越,即扬水以东或以南的越人,是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下游、东南沿海和岭南地区的古老族群。 在先秦的古籍中,对于中国中、南部以及东南亚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之为“越”,“越”有多个分支,素有“百越”之称,而“扬越”作为古代越人的一个分支,自古居住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一带。随着三苗人的式微,东南江浙赣皖的扬越人大量迁徒至长江中游一带,生活在巴水以东地域,最终取代了三苗裔民而成为这一带土著居民的主体。《湖北通史先秦卷》认为:“湖北的东南部则为百越的北部疆域。”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势力一直向长江中游扩张,中原华夏文化也一直持之以恒地向长江中游地区渗透,努力与土著文化融合。中原华夏文化的浸润,在蕲春地域留下了鲜明印记,毛家嘴西周木构建筑、毛家嘴附近新屋塆西周早期铜器窖藏,就是商周华夏文化在境域内存在的实证代表。 西周毛家嘴古越文化遗址的发掘与意义 蕲春毛家嘴遗址西周古越木构建筑位于蕲春株林镇柏条铺村毛家嘴。遗址发现于1958年,遗址面积约30000平方米,遗址一端发现木柱109根,另端发现木柱171根,还发现木板墙13处和平铺木板1处,是一规模较大的木构干栏式建筑,同时还发现了堆存粮食的遗迹,出土有陶器、铜器、骨器和漆木器,以及卜骨、卜甲等。 为什么说毛家嘴文化遗址是古越文化遗址呢? 自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湖北的东南部”(如黄梅、武穴、蕲春)地域的越文化地方特色深厚,文化特征明显。如水稻栽培是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毛家嘴遗址中更是出土成堆的粳型稻谷遗物。再如鬲,是中国上古文明的典型器物和独特的标志,称为“鬲文化”。其中属于古越文化系统的“刻槽鬲”分布范围,以鄂东南和赣鄱地区等越人居住区为中心,蕲春毛家嘴是“刻槽鬲”的重要发现地。 除了水稻栽培和刻槽鬲外,“盂文化”在毛家嘴也是一个重要发现。“盂文化”的典型器物盂方鼎,于1996年在毛家嘴附近的张新塆出土,共出土铜器7件,其中有铭者6件,经专家鉴定,均为西周早期文物。在这些文物中,盂方鼎通高24.2厘米,口径17.5x15厘米,鼎身四角起长条形扉棱,腹四面上部分别饰以云雷纹为底纹的双身共首龙纹一组,其下为整体呈凹字型分布的乳钉纹带,中部为长方形素面空地,足根部饰兽面纹。腹内壁一侧铸铭2列8字:“盂(上‘将’下‘鼎’)文帝母日辛尊”。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1997年在《文物》上专门撰文对此文作了解读:“盂”为器主名,“(上‘将’下‘鼎’)”为享献,此方鼎是向文帝母日辛祀所用之器。“文帝”指商王文丁,“母日辛”指文丁的配偶或嫔妃。铭文的整体意思是:盂专门为父皇文丁和母妃日辛制作的奉祀之鼎。 商王朝皇家高等级的方鼎出现在毛家嘴遗址周围,引起了国内专家的高度重视,认为出土方鼎之地应与毛家嘴遗址有着必然的关系,毛家嘴遗址实际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了1958年中科院考古所认定的3万平方米。毛家嘴遗址西周古越木构建筑是西周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筑代表作之一,是古越人居住的干栏式建筑的代表之作,是干栏式建筑在河姆渡时代之后在我国南方的又一次面世,是我国周代建筑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对于研究西周社会和我国西周古代建筑均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编的《湖北简史》对此遗址评道:“1958年在蕲春毛家嘴遗址发现一组大型木构建筑遗址,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以上,有230余根木柱纵横分布,成行排列,出土了一批陶器、铜器、骨器和漆火器以及卜甲、卜骨等。从建筑规模和共存遗物来看,属西周早期奴隶主占有的一群建筑物。” “麟吐玉书”的神话源于蕲州 孔子创建儒家学派,创办私学,成为儒家教育学的首创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成为万世师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修六经”,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孔子为什么能成为“圣人”呢?神话传说是孔子遇见一只麒麟,麒麟见了孔子,吐出一块四方形的玉石,玉石上写满了人们不认识的文字,这文字只有孔子认识,他照这些文字上的话去办,终于成就了他儒家圣人的历史地位和贡献,这就是“麟吐玉书”的神话传说。 在二十世纪民间文学集成的搜集整理工作时,蕲春的民间文学工作者搜集到了“麟吐玉书”的神话传说:孔子入楚到达蕲州时,孔子的弟子们在一个晚上看到一间草棚里有光亮,一看才知道是一只母狗在“过”(生产)崽。令人惊奇的是,这只狗崽头上长了一只角,身.上长满了鳞片,脚上是牛的蹄子,后面有一条狮子的尾巴。弟子们把这狗崽抱给孔子看,孔子认得这是麒麟,麒麟也见风就长,并吐出了玉书。从此,孔子把麒麟收为坐骑,把麟吐玉书的这座山叫麒麟山,也就是蕲州的麒麟山。也就因为这个传说,蕲州一带“狗过麒麟猪过象”的俚语至今乃在流传。 在蕲春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发表了麟吐玉书的神话传说后不久,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孔子传》将这一神话写入了书中,并将“麟吐玉书”的地点定为蕲州麒麟山。 相传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自陈蔡去楚。而蕲春当时已属楚地:公元前九世纪熊渠为楚王时,大规模开疆拓土,扩充版图,“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史记.楚世家》)。扬粤,即扬越,蕲春即为扬越之地。至楚成王熊恽时,楚军向汉东之地和大别山北麓进攻,相继灭弦子国、黄国、英国;楚穆王继位后,又先后灭江国、六国,大别山周边诸侯国被消灭殆尽,蕲春因此完全被楚国控制,成为楚国的属地。 孔子入楚,曾到过麻城夫子河及新洲旧街孔子河一带,并使子路向津于此,《湖北文征.卷一》对此亦有记载。而楚又分东楚、西楚、南楚三部分,“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史记.货殖列传》),蕲春当属南楚域地。由此可见,孔子蕲州遇麒麟并非空穴来风,至少孔子到过蕲州是完全可能的 确立楚文化的主导地位 商周时期,包括蕲春域地在内的整个鄂东地区受中原姬周文化影响较深,在整个湖北境内处于文化领先地位(见《黄冈文化简史》79页)。 鄂东文化自古以来有着良好的文化底蕴,土著文化、中原文化、长江下游诸种文化在这里汇聚、交流、融合,是多种文化的接触地带。而进入东周后,随着楚人的北进和东扩,鄂东地区较早被纳入楚人的统治范围,楚文化也逐渐地确立了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 早在战国早期,楚悼王因任用吴起变法,其中吴起“令贵人往实虚广之地”(《吕氏春秋.贵卒篇》),对开发楚国边远地区有重要意义。这个阶段,楚人对鄂东地区的开发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不仅对鄂东南进行较大规模的移民统治,而且在鄂东地区的活动也日益频繁,大大推动了楚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包括蕲春在内的鄂东楚文化的地域特征逐步形成并不断得到加强。战国中期,楚国霸业进入鼎盛阶段,“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友十年”(《史记.苏秦列传》)。这一时期,楚人对鄂东的开发向纵深发展,楚文化因素渐占到主导地位,鄂东楚文化的内部区系基本形成。 战国时期,楚国国力日衰,特别是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史记.白起王前列传》)。20余年后,楚考烈王东迁于寿春(今寿县一带),偏安一隅,直至公元前223年灭于秦。随着楚国政治、文化中心的东迁,楚人对鄂东地区的开发进入高潮。蕲春域地以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为沟通陈郢、寿春与江南的重要通道之一,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也明显加强。直至楚国灭亡,蕲春为秦所占,楚文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秦文化一直难以被土著文化所接受。 人们在研究鄂东地区楚文化的文化面貌和特征时,一般分为三个亚区类型:一是大别山南、长江以北的滠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蕲水的丘陵、河谷和冲积平原,二是今武汉的武昌、江夏以及汉南的长江沿线及鄂州和阳新、大冶等地,三是今咸宁地区幕阜山以北及以西的广大地区。蕲春域地属第一亚区,该亚区形成了典型楚文化为主、融合了一定中原文化和少量土著文化因素的地城特征。蕲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楚文化的东渐、北回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蕲春“楚头吴尾”的地理形胜,使得蕲春成了楚文化向东扩展即”东洲”的桥头堡之一:楚文化兴起于中原。后又在信阳和南阳地区与中原文化、淮上文化交融共生(即“北回”),这种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对话,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号称“楚头吴尾”的鄂东地区和号称“吴头豫尾”的河南信阳地区之间的沟通,蕲春域地在这一文化沟通过程中无疑又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秦始皇“东巡”的历史记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翦灭六国,天下一统,把秦国版图疆域划分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八郡)。为了宣扬他的丰功伟绩,秦始皇于二十八年(前219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东巡郡县。《史记,泰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及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这其中,衡山在淮水与安陆之间,也就是今之六安与湖北黄冈一带。即黄州城郊的衡山郡城邾城。国学大师钱穆在《古史地理论丛.古三苗疆域考》中亦称:“是衡山在江北淮南也。”《湖北通史.秦汉卷》也认可衡山在今之安徽六安至湖北黄冈一带。由此可见,蕲春不仅在衡山之域,而且从邾城(今黄州城郊)过寻阳(今黄梅、武穴)经衡山(今安徽天柱山,非指邾城),历江淮平原再达都城长安是一条陆路官道,秦始皇南巡也只能在这条官道上走。而从黄州到黄梅、武穴,蕲春是必经之地。由此可见,秦始皇“东巡”到过蕲春。 |
4月19日,黄冈市二医院副书记、副院长、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邓凌
4月21日,蕲春县卫健系统首场校园招聘会在武汉科技大学举行,通
4月20日,蕲春县卫健局医疗业务片区集中培训最后一场培训会(蕲
为加强城镇管理,美化人居环境,按照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暨城镇管理
4月21日上午,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刘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