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新闻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风格切换
蕲州在线
搜索
[切换区域]

李时珍与民间文学

2020-6-29 23:13 697

李时珍与民间文学


我国“十六世纪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写成了五十二卷一百九十多万字的长篇巨著《本草纲目》,成为“世界第一流科学家中一位显著的人物”(郭沫若语),对祖国和世界的医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只要我们随手翻阅一下这篇巨著,就不难发现:治学严谨的李时珍,在这部严肃的自然科学著作中大量引用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和民歌、民谚、俚语。李时珍是怎样与民间文学结下不解之缘的呢?又是怎样受民间文学影响进行写作的呢?本文试图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论述李时珍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一)

李时珍的故乡蕲州,冈陵起伏,陂泽纵横。还是在童年的时候,李时珍就经常在离家仅只百步之遥的雨湖渔船上去玩。渔民打鱼,他就帮忙收鱼篓、递工具,从渔民们那里认识了各种水鸟,如水老鸹、鱼狗子、淘河、白脸……。他还经常和樵夫、农民们在一起,认识了开舌黄花的蒲公英,开白色伞状小花的土茯苓,开紫色球形小花的千日红…。正式行医后,李时珍更是同情人民。“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金陵版《本草纲目序》),还虚心拜渔、樵、农、猎为师。此后,在楚王府当“奉祠正”兼良药所时,又与蛇山的和尚交了朋友,并以蛇山观音阁为诊所替百姓看病;在北京太医院,他常涉足郊区,向民间请教:待他托病辞官离开太医院后,为修本草,他的足迹又遍布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河南、河北、浙江等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处,都以人民为师。可以说,李时珍的一生,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有着特殊的感情。正因为李时珍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人民群众的口头文学不可能不对李时珍产生影响,仅以《本草纲目》为例,就多次留下了“野人”“农夫”“樵夫”“山人”“猎人”“渔夫”“车夫”等劳动人民的名字。在这些名字的后面,有的是劳动人民的直接经验总结出来的偏方,有的则是一些饶有风趣的传说故事。

就拿寒号鸟来说吧。它又叫寒号虫、五灵脂、曷旦、鹖鴠,李时珍在描述它时说:“曷旦乃候时之鸟(其实属兽类)也,四足有肉翅。夏日毛采五色,自鸣若曰:‘凤凰不如我’。至冬毛落如鸟雏,忍寒而号曰‘得过且过’。”这段话不足五十字,就把这奇特的小动物写得栩栩如生,多么象一篇寓意深刻的民间童话。

钟馗捉鬼的故事也是人所共知的。李时珍在卷二十八“钟馗”条下写道:“唐高祖时,钟馗应举不第,触阶而死。后期皇梦有小鬼盗玉笛,一破帽蓝袍大鬼捉鬼啖之。上问之,对曰:臣钟南山进土钟馗也,蒙賜袍带之葬,誓除天下虚耗之鬼。乃命吴道子图象,传之天下…”。这篇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传说故事进了《本草纲目》也别开生面,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卷十九“水萍”条下,李时珍写道:“世传宋时东京开河,掘得石碑,梵书大篆一诗,无能晓者。真人林灵素逐字辨译,乃治中风方,名去风丹也。”诗云:

天生灵草无根干,不在山间不在岸。

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梗青青飘水面。

神仙一味去沉疴,采时须在七月半

选甚瘫风与大风,些小微风都不算。

豆淋酒化服三丸,铁镤头上也出汗。

说它是民间谜语故事也可以,说它是中草药故事也可以,说它是民间传奇又何尚不可以?

李时珍不仅把从劳动人民那里听来的故事写进了他的著作,还多次引述了通俗易懂的民谚和民歌。

民谚,特别是医药卫生方面的谚语很多:

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

——形象地概括了穿山甲与王不留行等药物的主要功效。

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

宁得一把地榆,不用明月宝珠。

——用押韵的句式,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中药五加皮和地榆的药用价值。

有人识得半边莲,终朝可伴毒蛇眠。

心痛欲死,速觅延胡。

一一把半边莲治疗蛇伤、延胡治疗心较痛的功效讲得很透彻,易记易懂。

舍命吃河豚。

——河豚味道虽美却有毒,倘吃不得法,则可能毙命。李时珍引用这一俗谚,告诫人们千万注意,以防止中毒。

——叶白,食小麦;二叶白,食梅杏:三叶白,食黍子。

——这里概括了三白草(一种利尿药)的生长过程,也总结了“农人候之莳田”的经验。农民从三白草的生长过程看季节变化,从而做到不误农时。

《本草纲目》中还多次引用了民歌。例如:

在卷二十六“芸苔”条下写道:“妇人方治难产歌云:黄金花结粟米实,细研酒下十五粒。灵丹功效妙如神,难产之时能救急”。

在卷十七“蚤休”条下写道:“俗云:七叶一技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者,一似手拈拿。”

李时珍把民间故事和群众语言直接进书里去,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大大增添了文章可读性,风趣而生动、使人读来津津有味,手不忍释。李时珍长期生活在劳动人民之中,同情劳动人民疾苦,并以劳动人民为师,是他《本草纲目》和其它著作中能信手拈来大量的民间故事和民间语言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

李时珍为了实现自己的宏图大愿,一方面与人民为伍,另一方面博览群书。他的父亲李言闻是蕲州名医,不仅藏书甚多,还著有不少医学专著,李时珍都一一精读过。蕲州四大乡绅(顾家曾任福建参政,郝家曾任怀庆知府,冯家曾任刑部尚书,李家是世袭千户)藏书很多,李时珍又因父亲医术高明而有机会阅读了他们的大量藏书。后来,李时珍治好了皇族在蕲州的荆王府里几个疑难病症后,又能自由地出入荆王府藏书阁。此后,他在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里任职,更是夜以继日地“渔猎群书,搜罗百氏”,真正做到了“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李时珍刻苦读书,在纷繁复杂的书海里任意驰骋却不眼花缭乱,并能敏锐地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加以结合归纳,“泛引杂说”(刘伯骥《中国医学史》香港版)。这个“杂”,也包括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它们除前面谈到的直接从群众中得来的外,有的是从小说杂记中摘引,有的是从方志域书中转述,其例子举不胜举。

例如,在论述雷丸的杀虫作用时,除了大量地引证历代医药书之外,还从陈正敏《遁斋闲览》中引出一段传说。据该书记载:“杨缅中年得异疾,每发语,腹中有小虫应之,久渐声大,有道士见之日:此应声虫也。但读本草,取不应者治之。读至雷丸不应,遂顿服数次而愈。”把雷丸写得神灵活现,给人留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同样,在论述白芨的敛肺止血功效时,李时珍又从宋代洪迈的一部笔记杂谈《夷坚志》中引用了一个故事:台州有个因犯,“七次犯死罪”,前后越狱逃跑六次,每次被重新抓回来都遭到严刑拷打,因此“肺皆损伤,至于呕血”。眼看生命垂危了,他得一秘方,“只用白芨为末,米饮日服”,吃了以后“其效如神”,重病得愈。后来,他终判死刑。行刑者好奇,便将他的腹部剖开,“见肺间窍穴数十处,皆白芨填补,色犹不变也”。说肺部伤口可用白芨填补是不可能的,绝非真有其事,显然是一个民间传说的故事,诸如此类故事,不须一一列举。

李时珍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许多名山大川。这些地方的许多风俗轶闻和民间传说也被一些文人学士在笔记杂谈中所记。就拿庐山的赤鳞鱼(又名龙鱼)来说吧,北齐梁任昉撰的《述异记》中就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说的是东晋著名将领恒冲任江州刺史时,曾派人到庐山,看看山上究竟有什么灵光异彩。这人来到高山之上,见一湖面波光闪闪,湖周围桑树成荫,湖中浮游着一大群白鹅、败鳊、赤鳞鱼。他欠下身子,想捧起湖水喝上几口以解一路劳累之渴。忽而,湖中赤鳞鱼竟然跃出水面,摆成一字长蛇阵,张着脊鳍对着他腾空飞来。这使他感到异乎寻常,不敢喝水,只好下山去了。且不说庐山上有无高峡平湖,就是赤鳞鱼传说的本身,已够扑朔迷离的了,李时珍在《本草目》卷四十四“鳞部・金鱼”栏中也略略加以引证,说:“述异记载,晋恒冲游庐山,见湖中有赤鳞鱼,即此也。”虽只寥寥数语,却给这部药书增添了片片花絮。

(三)

《本草纲目》是一部严肃的科学著作,引证那么多的民间故事传说,是否合适?回答是肯定的,而且为这部巨著增添了光彩。如果把《本草纲目》中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归纳一下,可以发现下述三种情况:

其一,为了进一步说明某一药物的功效、形态,或某一偏方的效用,借助传说故事加深人们的记忆。如前面提到的有关应声虫怕雷丸的故事,就使人们对雷丸能杀虫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尽管白芨填补肺部伤口绝不可能,但白芨确有敛肺止血之功能。寒号鸟的传说不仅风趣,而且还能给人以教益。诸如此类的还有人参的故事、何首乌的故事、雄黄的故事、茛菪的故事,等等,也都如此。作者在引用这一类传说故事时,不赘述闲文,恰到好处。

其二,许多传说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虽与科学不符而又恰恰被人们所接受。对这一类有知识性错误的传说故事,李时珍不仅引用,而且还附上自己的考证结果及观点。例如,在引用钟馗打鬼的故事后,作者指出:“钟馗菌名也”,“终葵椎名也”,“菌似椎形,椎形似菌形,故得同称,俗画神执一椎击鬼,故亦名钟馗……遂成故事。”这么一注释,就免得后人误解了。在有关老虎别名叫“李耳”的故事中,东汉学者应劭说,“南郡李翁化为虎”,所以叫李耳。晋代郭璞则说,老虎捕食其它动物,遇到耳朵就不吃,这是燥其名讳,“故呼李耳”。李时珍在著作中一面引用了这一故事,一面又将自己采访猎人之后得出的结论写在后面,指出“李耳当作狸儿,盖方音转狸为李,儿为耳也。今南人犹呼虎为猫,即此意也。”同样,在《列子》《庄子》等书中,传说蜾赢有雄无雌,不会产子,只好把小青虫(即螟蛉)背到窝里,然后鼓着翅膀,发出歌声教育和嘱咐它们说:“象我,象我。”几天后,小青虫就变成蜾赢蜂了。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如果认为这是真有其事,那就太可笑了。但在古代昆虫学知识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从庄子、列子起到李时珍之前,一直在争论着故事的真实程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各种观点都加摘引,然后又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写进书去:通过亲自“视验其卵”,又看到“蜂之双双往来”,从而断定蜾赢蜂有雄有雌,完全能够产子,背到窝中的青虫是作幼蜂食物的,从而结束了几千年的争论。李时珍选择这类的传说故事并加以说明,不仅不影响他伟大巨著的科学性,相反却更无可辩驳地证实了他著作中严密的科学性,令人信服。

其三,明朝的时候,从皇帝到地方乡绅,到处求不死之药,企图延年益寿。由于皇帝的提倡,因此也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到黎民百姓。作为一个治学严谨的医生来说,李时珍不随波逐流,在他的(《本草纲目》所引用的传说故事中,就有食武当榔梅果可以长生不老的传说。不过,他又特地把自己实地考察研究的结果也写上了:榔梅不过是前人嫁接而变了形的榆树果实,只能“生津止渴”和“消酒”而已,捍卫了科学的严肃性。

其它如吞丹成仙的故事,吃活了千年其大如鸟鸦的白蝙蝠能长生不死的故事,作者也在著作中用“方士言尔,不可信”“方土迂怪之言,不足信也”等语句予以否定。有一个江伯儿的故事,说的是江伯儿在肋部割肉治母病不愈,又祷告鬼神待母病好后,便将三岁小儿杀死谢神。李时珍十分愤慨地指出:这是“绝伦灭理”,是“惊世骇俗”的“愚民之见”

可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引的传说故事不是盲目地摘抄或纯客观地引用,而是经过认真地选择和反复地考证,有着严格慎重的取舍标准。

恩格斯认为:民间传说、故事“是令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一个时代都不必改变它的面目就能够使它化为己有”(《论德意志人民的书》)。李时珍长期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又涉猎群书,汲取了民间文学的营养,将民间文学中的东西“化”引来为“己有”,即对药物的论述、研究服务。正因为如此,他在著书立说特别是写《本草纲目》这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达尔文语)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这不能说没有民间文学的一份功劳!

(原载《民间文学论坛》1984年3期,2005年“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书系”《民间叙事文学研究》转载,2013年第一期《李时珍医道文化》、2014年第一期《蕲春文化研究》转载)
蕲春百科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

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