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新闻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风格切换
蕲州在线
搜索
[切换区域]
开启左侧

论《红楼梦》中的楚蕲民俗

[复制链接]
王巧林 发表于 2015-1-14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巧林
2015-1-14 18:11 2375 0 看全部
论《红楼梦》中的楚蕲民俗
王巧林
内容摘要: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一书,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涵盖了许多的民俗文化,而这些民俗文化,大多来源于古楚地,如春节祭祀祖宗,元宵观灯、猜谜语,端阳节吃粽子、龙舟竞渡,中秋赏月、拜月等。其中一些民俗文化甚至源于楚蕲或楚蕲黄地区。如小孩出生时为产妇念《血盆经》,以及送粥米、抓周等。还有,具有男女青年爱情意蕴的民俗,如唾绒、赠汗巾、贴烧饼、受茶等,也与蕲俗相同。书中所描述死者的灵位、铭旌的主题词字数,亦契合楚蕲地区惯常运用小黄道中的“生老病死苦”五字循环,最后一字落脚在吉字“生”上的规矩。同时,在死者的丧事期间,僧、道同台念经与“两班小戏并耍百戏”,这与旧时蕲州地区“崇僧、道念经,聚优伶为戏”的民俗也是相合的,尤其是吻合荆王府举行丧事时的盛况。就是说,作者在书中所展示的民俗,一切都是有本可稽的。关键是与作者的家乡蕲州地区的民俗吻合。这就是为何将《红楼梦》作者,锁定为明末清初一代霸才文学大家楚蕲人顾景星之故。
关键词:唾绒;汗巾;贴烧饼;受茶;小黄道;蕲春;顾景星
6022d249tcf4e7d50940d&690.jpg


《红楼梦》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其中涵盖了许多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祭祀神灵或祖宗,或为了来年五谷丰登,或为了避邪除毒,祈求家人健康长寿、平安幸福等,如此创造了民俗,后来约定俗成为一个个传统的节日。可是,你知道吗?这些习俗大多都是来自楚文化,因楚文化是在传统的楚巫文化发展起来的。自古楚人崇日、崇月、信神、信鬼、信祖宗。正是由于楚人信神、信鬼、信祖宗,每到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祭祀祖宗,并备办美味佳肴,阖家围炉而坐,名曰“守岁”,以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一些守岁饭,到新年的正月十二日,就把它撒到大路边或街道旁,认为有“吐故纳新”之意,名为“守岁酣饮,送旧迎新”,到了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迎新年、用桃符镇鬼,自古巫医和成仙联系在一起,于是便有了拜贺君亲(拜年),饮椒柏酒或屠苏酒等,这样便诞生了春节;俗传正月十五日这天晚上,楚人为迎接蚕神,运用占卜的方式来预测即将到来的蚕事好坏,还占问其他事的吉凶,并于是日“夜驱鬼鸟,槌床打户”,因蕲州鬼(九头鸟)喜在正月夜里叫,俗谚云:“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槌床打门户”,楚人惟恐小孩害怕,于是点夜灯,玩社火。蕲谚云:“三十夜(除夕)的火,月半夜(元宵)的灯”,如此便逐渐地演变成今天的观灯、猜谜、舞龙、玩狮子等花样繁多的元宵节;同样是由于楚人信鬼,端阳日小儿佩香囊避邪,并于此日“采艾悬门,斗草游戏”避邪驱鬼,斗草为乐,为了长生不老,于是日饮雄黄酒,医家和市民则于端阳日午时外出采百草,后来由于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国殇而投汨罗江,楚人为伤其死而竞渡,将粽子、馒头投入水中,便有了今天的龙舟比赛和吃粽子的端午节;楚人于七夕日“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便有了今天人们所知道的乞巧节;由于楚人信奉天神月御(望舒),便有了八月十五赏月、拜月、吃月饼的中秋节等。这样一来,便诞生了诸多岁时节日民俗。其实,《红楼梦》中所言“试儿”、“抓阄儿”等,最早亦同样出自楚巫文化。对此,《红楼梦》一书多有表现。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民俗撰著《荆楚岁时记》,为何由南朝梁时楚人宗懔所撰之故。我国从南朝时起,随着《荆楚岁时记》的问世,诸多节令习俗从此逐渐地覆盖全国。可见,楚民俗文化具有何等魅力!
自古楚地为华夏风俗之冠。尤其是旧时的蕲黄地区,历朝历代风气之盛,闻名天下,各种民俗在此大行其道。根据史料记载,宗懔虽然为江陵人,他的老祖宗甚至是南阳人,但是,自他以上的第八世先祖在南朝永嘉之乱时,因讨陈敏有功,封柴桑(今九江)县侯。从历史角度上讲,柴桑与浔阳都是今天九江市的旧称,而古浔阳城的故址,就在旧时蕲州黄梅(即今湖北黄梅)。宗懔本人在南朝梁时,因才气横溢被湘东王萧绎赏识,后湘东王即帝位,是为梁元帝,任宗懔为尚书侍郎,封信安县侯(即今湖北麻城市和红安县地域),邑一千户。据历史记载,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分江夏郡析置蕲春郡,驻地蕲春,辖今蕲春、浠水、罗田、黄州、麻城、武穴和黄梅一带。根据麻城学者研究得出结论,如今我们所知道的《荆楚岁时记》辑本,应该是诞生于麻城,即宗懔辑录于麻城。信斯言也。而麻城,乃至九江,与蕲春、蕲州在地理上同属于一个文化版块,在民俗民风文化上,更是同属于楚文化区域,这一大地区的民风民俗是一脉相承的。且蕲春系古楚地东部(今鄂东地区)一个最古老的郡或县政单位,在六朝时,麻城、黄州等便是属于蕲春郡的管辖范围。由此可见,《荆楚岁时记》一书的岁时民俗,应该是著录者根据古蕲春(含九江)地区的民俗为主整理而成的。这是一部记载荆楚岁时习俗的著作,也是保存到现在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这位担任过梁元帝吏部尚书和信安县侯的宗懔,为我国早期民俗学家。
研究民俗的学者都知道,我国古代的诸多岁时民俗或传统节令,以及名目繁多的其它日常民俗,主要集中在“三楚”和“三吴”。而旧时的蕲春、蕲州,地处“三楚”、“三吴”的交会之地,或说“吴头楚尾”之地,各种民俗文化在此交融,非它地可比。以长江而论,蕲州地处九江之地,而九江为长江的一个转折点,故九江以下被称作“下江”。况且,蕲地在古代,一度隶属于古楚地,一度又属于故扬州之域。因此,旧时蕲春、蕲州地区,各种风俗之所以于此得到繁盛、侈靡,是因为得尽地利之便,以及历代不少驻蕲的著名官吏,他们崇尚文雅,推举风俗。尤其是有明以来,荆王府历代诸王爷与驻蕲官员的弘扬倡导,将我国民俗文化推向了极致!例如,有一首流传久远的《闹元宵》民歌,歌词唱道:
正月里来闹元宵(呀呀哟),爆竹一放火焰高(喂哟一哟喂,嗬喂,元加舍哟嗬嗨),锣鼓闹嘈嘈(嗬嗨)。  走马灯儿涛涛转(呀呀哟),鳌山灯儿扎断腰(喂哟一哟喂,嗬喂,元加舍哟嗬嗨),龙灯又来了(嗬嗨)。  绣球灯儿就地滚(呀呀哟),麒麟灯儿高上瞄(喂哟一哟喂,嗬喂,元加舍哟嗬嗨),狮子又来了(嗬嗨)……①
这首歌反映了旧时蕲州城元宵节玩社火花灯时的繁华。如此盛况空前的元宵节,即便是南、北二京亦未必可以与之颉颃。而《红楼梦》一书第一回就讲到这样的盛况。其实,我们从顾景星的诸多追忆诗文里,同样也可以看得出来。故旧时在楚蕲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一句俗语:“中华民俗在荆楚,荆楚民俗在蕲黄,蕲黄民俗在蕲州”的说法。虽有夸大之嫌,但是,亦并非空穴来风。
《红楼梦》一书的诸多岁时节日,如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业已成为中华民族共享的传统佳节习俗,不足为据。现不妨就《红楼梦》书中某些反映旧时楚蕲地区的一些比较独特的,乃至独一无二的民俗,择其要者而论之。
一、血盆经、送粥米与抓周
古时候楚蕲地区,小孩出生的第三日谓之“洗儿”,也称作“洗三”,即给新生婴儿洗澡,蕲人一般尚古风俗要做汤饼会,亲友邻舍都来贺喜。贫穷人家虽则从简,但也要走走过场,以示闹热。非但如此,蕲州地区的富贵人家生孩子,还要延高僧、高道,同台念上三日《血盆经》;至小孩出生的第九日,为送粥米;到周岁时,还要为周岁孩子举行抓周仪式。现不妨进行逐一解读。
血盆经  小孩出生时念《血盆经》,为旧时南方部分地区习俗。主要以保佑产妇死后不会下地狱受苦,下辈子早脱胎为人。所谓《血盆经》,实际上为《血盆经》、《血池经》、《血海经》、《血山经》和《血湖经》,即所谓“妇人五经”的简称。《血盆经》,乃取自“五经”之首“血盆”的一种习惯性称呼。如今有些学者只知道一个《血盆经》,原因是他们不了解或没有接触过南方民间这类文化。
《红楼梦》第十五回,净虚(回答王熙凤)道:“可是这几天都没工夫,因胡老爷府里产了公子,太太送了十两银子来这里,叫请几位师父念三日《血盆经》,忙的没个空儿……”
按:《血盆经》,全称《目连正教血盆经》,又名《女人血盆经》,为南方佛、道两教同念之经。从中也可以看出佛、道文化在南方的高度融合。在我国北方佛、道两教文化里,无念此经习俗,而在旧时南方局部地区,则流传甚广。准确地说,应该是在“吴头楚尾”,即今鄂东、皖西或赣北一带民间流传着。但不载于《大藏经》,而是被载于唐建阳书林范氏版本《大乘法宝诸品经经咒》和《诸经日诵》等书。其实,在南方习俗里,尤其是旧时的楚蕲地区,富贵人家妇女生小孩,不单要念《血盆经》,而且还要念《血池经》、《血海经》、《血山经》和《血湖经》等一套经咒,只是《红楼梦》作者隐去未写而已。为什么妇女生孩子要念这一整套的“五经”经咒呢?这是有来历的。据今蕲春寺庙道观的僧人、道士解释,相传谓妇女生育流血过多,会触污神佛,死后会下地狱,将在血盆池中受苦。若生前延僧、道诵此经咒,则可消灾受福。还有,以五行而论,“血盆”属火,代表南方;“血池”属木,代表东方;“血海”属水,代表北方;“血山”属金,代表西方;“血湖”属土,则是代表中央。这就是说,五大经,分别表示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这五个方位代表佛教所称南瞻部洲(中国),可能因妇人生孩子流血过多而亵渎神灵,若不念这一套经咒,日后将会有灾难,惟有通过念此系列经咒,方能消灾祈福。非但如此,蕲俗,在女人死后亦必须念此经咒,意思与生孩子的妇女相同。故书中有秦可卿死后写到念三日念《血盆经》之故。至今蕲地的僧人、道士,乃至上了年纪的读书人,无一不知晓此俗。可见,《红楼梦》作者将家乡妇女生孩子时所念《血盆经》的习俗,刻意地写入书中。
如明代南方临川人汤显祖在《南柯记·念女》中写道:“到问契玄禅师,他说凡生产过多,定有触污地神天圣之处,可请一部《血盆经》去,叫他母子们长斋三年,总行忏悔,自然灾消福长,减病延年。”
可知,一代戏曲家汤显祖知晓此俗。否则,他不可能将此写到戏曲中。汤显祖的家乡临川与蕲州相隔不远。而且,其所生活的年代,正是他的至交、明代著名官吏、临川县令蕲州城人袁世振。明末时期的著名文人艾南英,从童子时便受知于袁世振。是临川有此俗,还是汤显祖从友人袁世振口中获悉此俗而写入戏曲中,今不得而知。同时也说明,汤显祖的《牡丹亭》《南柯记》等戏曲,袁世振乃最早的读者之一。从多种迹象表明,蕲州顾家收藏有《牡丹亭》这一剧本。《红楼梦》中屡屡说到《牡丹亭》,非偶然耶!此乃题外话。
不妨再回到《南柯记》和《红楼梦》中两书所提到的《血盆经》上。从汤显祖到顾景星,这说明他们两人都知晓南方妇女生孩子要念《血盆经》。在明清时期南方的“吴头楚尾”地区,念此经咒颇为流行,而清代的北京信奉的藏传佛教,即喇嘛教,并无此俗。不但喇嘛教不信,甚至就连北方正统的佛教和通行的全真派道教也不信。北方的僧人甚至将《血盆经》为首的“妇人五经”,视为伪经,劝人不可读诵。无论是否为伪经,但是,完全可以区分我国南、北两地对于此经咒的信仰有别。《红楼梦》中为何提到此俗呢?因为旧时蕲州地区富贵人家妇人生孩子,非常流行念此经咒。即便是到民国时期,念此经咒依然在蕲州地区大行其道。可以说,《红楼梦》中写到念此经咒,与旧时楚蕲地区妇人生孩子念此经咒的习俗,是完全吻合的。只是随着历史变迁,今天不兴此俗罢了。由此足见崇信鬼神的历代楚蕲地区先民,在宗教信仰上的多元化。
送粥米  为旧时生孩子外婆家所送礼物的民俗。如第六十一回,柳家的道:“就是这样尊贵。不知怎的,今年这鸡蛋短的很,十个钱一个还找不出来。昨儿上头给亲戚家送粥米去,四五个买办出去,好容易才凑了二千个来。我那里找去?你说给他,改日吃罢。”
按:如今随着《红楼梦》一书的影响,天下无不知道送粥米这一民俗的意思。但是,有多少地方真正是自古以来就有这一民俗呢?这恐怕是不多的。可是,楚蕲地区,乃至蕲黄地区,送粥米这一民俗,由来久矣。无论是“送粥米”三字的称谓,还是贺礼样式,均与旧时楚蕲黄地区小孩出生九朝之日事这一民俗相合。至今蕲州城,乃至整个蕲春人依然保持有此俗。旧时的楚蕲地区,小孩出生的第九日,外婆家里人挑来祝贺的礼物,谓之“送粥米”。也称“做九朝”。送粥米,有微薄之意,今黄冈市不少地方根据谐音讹写作“送祝米”,易“粥”为“祝”,则是取祝贺之意。虽然,按照鄂东方言,音同意不同,但亦可通。因为生孩子是值得庆贺的事。按《鄂东方言词汇》“祝米”条载:
祝米  外婆家给外甥(孙)送的鸡蛋、面条、肉、摇篮等礼物,称为送祝(粥)米。〔新洲、黄冈、鄂城、广济、黄梅〕②
关于“送粥米”,以民俗而论,它应该是旧时蕲黄一带的民俗;以方言而论,应该是属于一条楚蕲方言的称谓。然而,编写者恰恰将楚蕲方言民俗的发源地蕲春予以遗漏,显然,这是编写者的疏忽或不知。旧时蕲俗:在孩子出生的第九天,产妇娘家人, 衣着光鲜的成群结伴地挑上窠(摇篮)、轿(一种小孩坐具)及鸡鸭鱼肉、鸡蛋、银丝面条等物品前来贺喜,其中每个鸡蛋的一端都要用胭脂水染上一吉祥色块,同时,在所有礼担上均用红纸或红布覆盖,以示吉祥。这一风俗无论是在旧时的大蕲州,还是今日的黄冈市,大部分地区依然保留有此俗。
抓周  即为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观测其日后志向的仪式。如书中第二回写道:“那年(宝玉)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
按:贾政在宝玉周岁时令其抓起的仪式,为旧时蕲州,乃至楚之蕲黄地区极为流行的“抓周”仪式。抓周,南方亦称作试儿,北方人则称作试晬,也作拈周、试周。殊不知,这种习俗的来历,最早源于先秦楚人崇信神灵的楚巫文化。据《左传》记载:
昭公十三年记,楚共王无嫡子,想在五个受宠爱的庶子中选嗣,乃遍祭名山大川,祈曰:“请神择于五人者,使主社稷。”又以一块玉璧遍示名山大川,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然后,将此璧秘密埋在祖庙的庭院里,让五庶子依长幼次第进庙拜跪祖先,谁正好跪在埋玉璧的位置上,他就是神灵所确立的王嗣。年龄最小的楚平王被抱进祖庙后,两次下拜,均压在了玉璧的璧纽上。但楚共王最终把下跪时两足各跨玉璧一边的长子(即楚康王)立为太子。大臣韦龟甚有感慨,以为此举违背了天命,故嘱托其子于平王,其后平王果然在楚国内争中坐上了王位。这段载于史传的故事,亦可看作是楚人“试儿”之俗的滥觞。楚人这种近乎迷信以预测判定小儿终身的巫术,理所当然地为当时中原儒家文化所不取,这也正是“试儿”术长时期只能在南方局部地区传承,而不能流向北方的重要原因。
根据民间流传的《三国外传》,相传三国时吴主孙权,称帝不久,太子孙登得病夭亡,孙权只能在其他儿子中选太子。有个叫景养的人求见孙权,进言立嗣传位乃千秋万代之大业,不仅要看皇子是否贤德,而且要看皇子的天赋,并称他有试别皇子贤愚的办法。其实,就是效仿当年楚共王的做法。孙权遂命景养择一吉日。是日诸皇子各自将儿子抱进宫来,只见景养端出一个满置珠贝、象牙、犀角等物的盘子,让小皇孙们任意抓取。众小儿或抓翡翠,或取犀角。惟有孙和之子孙皓,一手抓过简册,一手抓过绶带。孙权大喜,遂册立孙和为太子。然而,其他皇子不服,各自交结大臣,明争暗斗,迫使孙权废黜孙和,另立孙亮为嗣。孙权死后,孙亮仅在位七年,便被政变推翻,改由孙休为帝。孙休死后,大臣们均希望推戴一位年纪稍长的皇子为帝,恰好选中年过二十的孙皓,这时一些老臣回想起先前景养采用的选嗣方式,不由啧啧称奇。其后,许多人也用类似的方法来考校儿孙的未来,由此形成了后来江南的“试儿”习俗。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风操》中记载道:“江南风俗,儿生一期(即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作为生长在北方的颜之推以嘲弄、批评口吻叙及源于楚巫文化的楚人习俗,并且,嗤之以鼻,亦是这个缘故。就是说,抓周一俗,在南方民间流传已久,它是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或生日的庆祝方式。这一民俗,到了宋代,随着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记载到这一风俗后,这才为北方人民所知。到了清代中叶,随着《红楼梦》一书刊本面世后,北方人也改称作“抓周儿”。故晚清的满族人文康将抓周的故事,写入他的有模仿《红楼梦》之疑的《儿女英雄传》一书中。这也是晚清民初时期,抓周一俗在北京大行其道的原因。
从以上论述可知,抓周,在旧时的江南称作“试儿”,在北方则称作“试晬”。尽管今天通行的说法都叫“抓周”,但是,在几百年前的清初,却鲜有此叫法。北京人在晚清时才称作抓周。而旧时楚蕲,乃至楚蕲黄(今鄂东)地区,作为楚文化楚民俗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素有此俗。而且,一直以来,都是习惯性地称作“抓周”,非偶然耶!旧时蕲黄地区的富贵人家,在小孩周岁时,往往要举行抓周仪式,即在一个八仙桌上铺上红色台布,再摆上文房四宝、图书、算盘、泥巴乃至钗环、脂粉等物,让小孩试抓,以试将来志向,幼儿预示未来志向,预测他日后作何种职业。即幼儿先抓到什么,可预知未来志向或前途。传说李时珍周岁抓周抓取一本药书,其父原本是期望他长大通过科举考试振兴门庭,为此很是不高兴。此俗在蕲州,甚至在蕲黄(今黄冈)地区一直沿袭至今,只是文革时期中断了若干年,如今有不少家庭在孩子周岁时,依然举行抓周仪式。虽然,或许这是南方不少地方都有这样的一个习俗,非蕲州,乃至蕲黄地区所独有,但是,楚蕲黄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习俗。可以说,只要是稍微上了年纪的黄冈市境内之人,无人不知道抓周,乃至周岁时亲历过抓周。据《鄂东方言词汇》“抓周”条载:
小孩子周岁的那一天,在桌子上摆上书、笔墨、算盘、剪子、尺子等东西,让孩子任意抓,以预测成人后将会干什么职业。〔罗田、麻城、红安、新洲、鄂城、黄冈、浠水、英山、蕲春、广济〕③
  按照《鄂东方言词汇》一书,如今的黄冈市全境都有这一风俗。或许有人说古时候不仅仅蕲州有此俗,全国许多地方都是这样。但是,观历史记载,虽然,这一民俗,尤其是晚清在全国流行,但是,真正像蕲黄地区自古以来称作“抓周”的还是鲜见。这说明,楚蕲黄地区,此俗由来已久。况且,蕲黄地区我国古代楚风楚俗保持最完整的地方之一,《红楼梦》书中所表现的诸多民俗,都与旧时蕲州或蕲黄地区民俗完全相合。可以说,全国没有哪一个地方的民俗与书中如此完全吻合。这说明该书作者,当为楚蕲人无疑。
二、唾绒、贴烧饼、汗巾与受茶
作者在《红楼梦》一书中,还写到楚蕲地区关于男女青年调情或定情信物等的民俗。主要有唾绒、贴烧饼和赠汗巾等。
唾绒   也称“吐绒”。是指古代女子刺绣时,每当停针换线,或因绣线有断头,就用嘴去咬断,故口中常沾留有线绒。当与男子调情时,便将口中绒线连着香唾吐向对方以示爱意。后引申为青年男女亲嘴调情的动作。如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大虚幻境”时,警幻仙姑先带他到“薄命司”看了大厨子里面他家上中下三等女子的终身册籍图咏以后,又携他进入“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的房间里。宝玉因见房内陈设:瑶琴、宝鼎、古画、新诗,无所不有,更喜窗下亦有唾绒,奁间时渍粉污。
按:唾绒,语出旧时蕲春采茶戏《吐绒记》,又名《唾绒记》。原为蕲州无名氏艺人撰。故事讲的是唐代润州书生皇甫曾、皇甫冉弟兄二人于黄州团风镇(今属黄冈市团风县),遇邻舟卢纶女卢忘忧无意将绒线头吐于皇甫曾身上。皇甫曾误以为忘忧有情于已,遂题词—首包以吐绒抛过船去。谁知忘忧阅后和词一首,由使女凌波传去。皇甫曾跃上卢府舟船,正通款曲间,忘忧之父卢纶返舟,皇甫无法离船,忘忧主婢将他藏于内舱箱中,幸好口衔郁金丸得延命。后数经曲折,皇甫曾与卢忘忧终成眷属。该剧因故事情节曲折浪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人入胜,在明末时期的蕲春,依然盛演不衰。传明嘉靖间会稽人史盘抄得此剧本,将其改编成三十出传奇。蕲春学者郑伯成在今蕲春地区发现有古代流传下来的抄本采茶戏《吐绒记》④这一戏曲,出自旧本采茶戏三十六大回的回目中,于是,将《吐绒记》与黄梅戏《天仙配》剧本的蓝本——蕲春采茶戏《槐荫记》等剧目,同录入《湖北蕲春民间文学》一书中的“采茶戏”剧目里。至今黄梅戏三十六大回,依然保存有此戏。且黄梅戏《莲花落》便是采取蕲春采茶戏《吐绒记》总帮头唱腔而演唱的。
可见,旧时的蕲州地区早就将“唾绒”的故事编成了浪漫的爱情故事戏曲了。蕲州,自古为著名的戏曲之乡,蕲春采茶戏,又名花鼓戏,起源于唐宋时期,兴盛于元明清。蕲春采茶戏,它还是今天家喻户晓的黄梅戏的前身。严格地说,黄梅戏这一定义称谓是不准确的,因为,仅仅是由旧时蕲州黄梅人传至安徽的安庆地区而已。所以,应该称蕲州戏或蕲春戏才对,所谓楚弓楚得。尽管今天的蕲春人无须为此正名,但是,可观黄梅戏与蕲春采茶戏的流变渊源。
作为蕲州人的顾景星,应该看过此戏曲,故而将此典直接地写入《红楼梦》书中。或者说,《红楼梦》中所引“唾绒”典故,应该渊源于蕲春采茶戏《吐绒记》中的故事。作者在第七十二回中,在史湘云所作《如梦令》中有诗句:“岂是绣绒残吐?”即将柳絮比作“吐绒”,形象生动。
贴烧饼  《红楼梦》第九回,“金荣笑道:“我现拿住了是真的。”说着,又拍手笑嚷道:“贴的好烧饼!你们都不买一个吃去?”
按:目前注解《红楼梦》的学者,只能根据书中文意进行意会而已。所谓“贴的好烧饼”,即楚蕲方言“贴烧饼”。什么意思呢?在楚蕲方言里,是指男女青年脸挨脸的动作,表示男女相爱,相当于今日之接吻拥抱。“贴烧饼”实乃一种蕲俗。蕲俗:在闹洞房时以此取闹新郎新娘,也即闹喜时的一句俗语。男女青年新婚之夜,后生们在闹洞房时往往要求新郎同新大姐儿当众拥抱、挨脸亲嘴儿,谓之“贴烧饼”。“贴烧饼”,远比挨脸形象,又比接吻通俗,乃至更富于内涵,也更形象生动而富于幽默。因此,能写出“贴烧饼”这样含有楚蕲地方民俗方言的,作者非楚蕲人莫属。
汗巾  为旧时女子绣上吉祥如意的图案,作为赠给心仪男子的定情信物。如第二十八回,琪官接了(玉玦扇坠),笑道:“无功受禄,何以克当!也罢,我这里得了一件奇物,今日早起方系上,还是簇新的,聊可表我一点亲热之意。”说毕撩衣,将系小衣儿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了下来,递与宝玉,道:“这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若是别人,我断不肯相赠。二爷请把自己系的解下来,给我系着。”宝玉听说,喜不自禁,连忙接了,将自己一条松花汗巾解了下来,递与琪官。再看后面,(宝玉)睡觉时只见腰里一条血点似的大红汗巾子,袭人便猜了八九分,因说道:“你有了好的系裤子,把我那条还我罢。”宝玉听说,方想起那条汗巾子原是袭人的,不该给人才是,心里后悔,口里说不出来,只得笑道:“我赔你一条罢。”袭人听了,点头叹道:“我就知道又干这些事!也不该拿着我的东西给那起混帐人去。也难为你,心里没个算计儿。”
按:汗巾为旧时楚蕲地区闺中女子赠给心仪的男子最常见的定情信物。何以见得?请看流传于蕲地的一首古老的情歌《一张纸儿隔鸳鸯》堪以为证。歌词唱道:
一条汗巾三尺三,绣个凤凰戏牡丹。牡丹绣得好,凤凰绣得妙,时刻不离郎
的腰。⑤
该诗后有附记:“选自1983年《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黄冈地区分卷》,
由杨凤兰唱,宋寿林记录。”
再看郑伯成先生根据旧时蕲春人家藏的手抄本,所录的另一首,同样也是流传于旧时蕲州或蕲春地区的古老情歌《十绣手巾送我郎》,唱词云:
一绣手巾白线包,我绣手巾郎系腰。手巾破了花还在,千针万线绣起来。  二绣手巾二排纱,我劝郎哥莫贪花。你要贪花街前看,风流毁了几多家。  三绣手巾三尺三,上绣蝴蝶下牡丹。有人打开箱子看一看,看花容易绣花难……⑥
据郑伯成在该首歌词的附记:“郑伯成1985年12月根据横车镇白石山村熊爱军提供的手抄本整理。”
这两首情歌,描写的都是钟情的女子,将绣有凤凰、牡丹、蝴蝶或山花的三尺三长的汗巾,赠给心爱的男人作为信物。无异于今人改编的歌词,奉劝情哥哥“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书中所言汗巾,无论是琪官与宝玉互赠,还是袭人绣给宝玉的,均显示有至情至爱信物之意,非心爱的人不可以赠此物。
及至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遭笞挞”,那长史官冷笑道:“现有据证,何必还赖?必定当着老大人说了出来,公子岂不吃亏?既云不知此人,那红汗巾子怎么到了公子腰里?”那长史官说宝玉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这私物便是上面提到的那条红色汗巾。所以,宝玉受到父亲的笞挞。
可见,自古以来,汗巾便是楚蕲地区年轻姑娘绣给情郎的定情信物。大约顾景星青年时有过这样的经历,或有某女子私赠汗巾于他,被他的父亲发现后,受到过鞭笞,否则,他何以将赠汗巾的故事,写得惟妙惟肖。无论如何,这一楚蕲女子最寻常的定情信物,他是再清楚不过的了。这就是他为什么在《红楼梦》一书中两次写到汗巾故事的原因。
受茶  书中王熙凤说林黛玉:“你既然吃了我们家的茶,还不给我们家当媳妇?”作者在后四十回里同样写到这一民俗。
按:世人都知道我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历史最早的国家。至少早在三国时,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南、北两岸业已形成了饮茶的习惯。而长江北岸的蕲州地区,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到了唐代,蕲州地区种茶、饮茶的风气极为普遍。据《蕲州志》记载,唐代的蕲州地区以盛产茶叶著名天下,茶圣陆羽为撰写《茶经》一书,曾经来到蕲州,取蕲州蕲水龙泉山龙泉井水烹茶,品为“天下第三泉”。著名诗人刘禹锡在《送蕲州李郎中赴任》中有诗句:“松花满碗试新茶”,指的便是蕲州仙人台山上所产的松花茶。北宋时期的蕲州,为我国六大茶叶集散中心之一,州官每年皆以香茗进献朝廷。乾德二年(964年),宋廷于蕲州设蕲口榷货务,奠定了蕲州在淮南地区茶叶生产和销售的领衔地位。蕲口榷货务主管淮南6州茶叶专卖。乾德三年,淮南6州共有13个茶叶生产山场,而宋廷在蕲州境内置生产茶叶便有三个大的山场:马祁、洗马和石桥。以致蕲州不仅仅是淮南地区种茶、制茶和饮茶历史悠久之地,而且更应该是昔日江淮地区反映男女婚姻“受茶”这一风俗的发源地。而北方几乎无种茶的历史,自然也无此风俗。
《红楼梦》中提到的“受茶”这一风俗,实际上,指的就是流传于旧时蕲州地区“受茶”的典故。旧时蕲州地区种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汉末、六朝时期。由于茶树的栽培,只能下种而不能移植,人们便撷其“下种”含意,故把茶作为婚姻中女方接受男方的订婚聘礼,叫做“受茶”。旧时蕲州地区男女结婚素有以茶为礼的习俗,民间“受茶”这一习俗就是这样来的。人们甚至将“受茶”作为 “聘礼”的代名词。如早年蕲州地区有女方反悔所定亲事,男方动辄说“那你还我家的‘茶’钱!”意思是要求女方归还聘礼。深谙楚蕲民俗的顾景星,当然知晓这一民俗,故将“受茶”这一风俗写入《红楼梦》书中。这种风俗,一直沿袭至五十年代,至今蕲春还有一些老年人依然将聘礼称作“受茶”。
三、灵位、铭旌主题词、僧道同台念经与聚优伶为戏
目前,已知的《红楼梦》或《石头记》的多个不同版本,无论是被主流红学家极力推崇的甲戌系统本,还是被欧阳建、曲沫等学者推崇的程甲本,窃以为,这些不同的本子都是从同一源流的手抄本抄录而成的。这些不同的版本,对于秦可卿的灵位、铭旌主题词的字数略有出入,也就是反映出各有增删,就是一个明证。不妨就书中反映旧时楚蕲地区的丧葬文化略举四条,以管窥豹。
灵位、铭旌主题词  我国当今主流红学家都知道,书中写秦氏之丧多有微词。程甲本第十三回在秦可卿的灵牌上如此写道:“诰授贾门秦氏宜人之灵位”。共为11字;甲戌本则作“天朝诰授贾门秦氏宜人之灵位”,为13字,增加了“天朝”二字。又如甲戌本第十四回,作者写到秦可卿的铭旌上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全句共为46字;而程甲本在同一回里,则写作“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全句为36字。
按:撰写灵位、铭旌的主题词有何讲究呢?一般读者只是看文意便可,当然并不关心字数的多少,更不知也无必要知道其中字数所蕴含的含义。可是,作为研究红学的学者来说,不能不弄懂其中所蕴含的意思。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上如此之多的字呢?这是有讲究的。因为,它蕴含了旧时蕲州地区独特的文化密码。何解?在旧时南方文化里,佛教认为人有“生老病死”,而道教则认为人生无非是一“苦”字。于是,为了上应天文,下应地舆,故将佛、道二教阐述人生的意蕴,合二为一,归纳为“生老病死苦”,于是,在择日堪舆中多有运用,谓之“小黄道”。那么,楚蕲地区则将这种文化,运用到死者的灵牌、铭旌、墓碑或贞节牌坊等主题词的撰写上。就是说,撰写灵牌、铭旌、碑文,乃至贞节牌坊等的主题词,必须要按照小黄道“生老病死苦”五字循环念之,写到最后一字,必须落脚在一吉字“生”字上。以“生”作为落脚的吉字,更富于内涵。人死之后总是要重新“托生”的嘛!如此则在字数上有一个硬性的规定,即或为6字,或为11字,或为16字,或为21字,如此类推。通常最少必须要具有6个字,以11字或16字居多,官职谥号复杂者之高官,其死后灵位、铭旌或墓碑文字甚至多达21字。当然,像《红楼梦》书中秦可卿铭旌上所书的46字者,如此繁赘是不可能的。只是作者按照楚蕲地区的小黄道佛道文化,玩的一个文字游戏而已。此外,在“灵位”、“铭旌”和“墓碑”对于死者的称谓上,在旧时蕲州地区,也有不少规矩。如皇子称父皇,则称作“皇考”;如果父亲系名士,则要称“显考”;若死去的父亲是普通人,则统称作“先考”或“故先考”等。今蕲春、武穴、黄梅等地如此,与蕲州比邻的九江、阳新、大冶等地,因受楚蕲文化影响深远,或亦有此习俗。如今这一地区的僧人、道士、石匠,以及以卜卦算命择日者和看风水为业的阴阳生(堪舆者)者,乃至一些年事已高的读书人,无一不知此文化习俗。只是如今的年轻人多不知道这样的文化,但是,若是观察如今这些地方道士或僧人在念经时的灵位和墓园里的墓碑主题词,便会发现,没有哪一块灵位或墓碑不隐含这样的文化元素。
所谓黄道,是太阳运行中的一种现象,属于中国术数里面的东西,古代择日多采取大黄道、小黄道并用,故南方部分地区民间用于红、白喜事中,取吉上增吉之意。那么,大黄道是些什么样的文字呢?所谓大黄道,就是“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十二字。以“道远通达遥还”带“辶”部首字为“吉”字,循环念之。以11字、12字、15字、16字、18字、21字等。最少应为11字。显然,没有楚蕲地区之人所采用的小黄道以“生”字作为落脚字“科学”。
然而,在北方广大地区,乃至佛教,是不信这一套的,大有任你南方人大、小黄道奈我何的意味!而旧时楚蕲地区的高僧、高道都信这一套。因此,和尚、道士在念经之前,对于撰写死者的灵位、铭旌的主题词,都要按照这一套来。否则,那就是对死者的大不恭。对死者的大不恭,则是对主人的大不敬。
不妨再回到《红楼梦》书中,若将程甲本与甲戌本加以比较,这两种本子都有不少增删或篡改的行为。如程甲本将秦可卿的灵牌写作“诰授贾门秦氏宜人之灵位”,共为11字,显然是正确的。尽管程甲本对于原作有大量地删改,但是在这一条的文字上,它保持了作者原貌。而甲戌手抄本对于秦可卿的灵牌上所书“天朝诰授贾门秦氏宜人之灵位”,却改为13字,明显有改动的迹象。相反,程甲本将甲戌本的原作秦可卿的铭旌上书46字,改作36字,显然,这两个不同的版本系统的抄写者,他们都不懂得楚蕲地区使用的小黄道文化,有此错误在所难免。只要是研究我国文史的学者,谁都能看出,“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中的“洪建”二字,隐喻大明开国最初的两个年号,即隐藏有洪武、建文年号。或许是程伟元、高鹗等在修改时,发觉有隐含明代开国之初的两个年号,属于另类的“碍语”,故而作大胆删除。况且,前面的十个字对于表达该书意思,似乎无关大局,于是成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程甲本的36字:“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虽然,比之甲戌本少了前面10字,但是,巧合的是刚好只删除10字,对于理解楚蕲地区崇尚的小黄道文化民俗上并无冲突,或者说,并无大碍。
    那么,此说是否有据可征呢?回答是肯定的。如果以灵位、铭旌来举例,似
乎是无法实现的,除非是在蕲州地区正碰上某一家有老了人,而且还要有请道士念经的,方能观察到。现不妨以楚蕲地区的贞节牌坊和墓碑文字为例。例如,顾景星的姑妈刘贞节,结婚十八天,其丈夫刘铖赴黄州应童生试,途中失水而死,便开始守寡,抚遗孤弟天锡,即景星的父亲。据景星的父亲顾天锡撰《恩姊旌表刘贞节》载:
崇祯二年,巡按御史宋公景云上其事,上命礼部核实以闻,寻命有司建坊旌表:“已故童生刘钺妻顾氏贞节。”⑦
从有司(地方政府)为景星姑妈所立贞节牌坊上刻字数来看,即11字。明显是根据小黄道的“生老病死苦”而来,最后落脚在吉字“生”上。
又如楚蕲地区的墓碑碑文主题词。如顾景星撰《亡姊萧淑寄葬砖铭》中云:“呜呼痛哉!弟顾景星镌砖,而大人为之铭曰:蕲州顾重光长女长存之柩。”(《白茅堂集》卷四十五)此女即景星嫡母李氏所生姐姐顾椐,崇祯癸未,他们一家避难江南途中暂居九江时,其姊死于九江。这是景星的父亲为女儿临时安葬九江时所题刻于铭砖上的文字。可以看出,其父所题之字,在数量上为11字,与秦可卿铭旌上书之字,无论是从生老病死苦五字循环,还是最后“落”字在吉字“柩”(即生)上,是相合的。又如,如今收藏在蕲州金陵书院内的顾景星曾祖顾阙墓碑,其碑文曰:“明理学儒臣八世祖顾公桂岩大人之墓”。为16字。对于其生平官职一概不写,只写“理学儒臣”。又如景星的父亲去世后的墓碑主题词,被其友人题为:“明高士贞誉公顾先生之墓”⑧,也为11字。又如顾景星与爱妻萧瑜生,他们死后的合墓碑文,主题词曰:
考  黄公大
皇清徵君前授参军显  顾       人墓⑨
妣  萧氏淑
顾景星伉俪墓,位于今蕲州城东的黄公山。这是顾景星夫妻死后,其子孙为他们所立的墓碑上的文字。该墓碑今保存完好,尽管经过几百年风雨阳光的侵蚀有些风化,但是,墓碑上的字迹依稀可辨。当年,蕲州地区的所有墓碑,与蕲州城墙和众多牌坊和亭台楼阁,都毁于文革时期,惟独顾景星夫妻合墓墓碑保存完好。幸甚!可见,顾景星在当地的名气,数百年来,在其家乡蕲州一直盛传不衰。这样的灵位、墓碑文化,尤其在《金瓶梅》一书中尤为突出,诸如作者将西门庆的妻妾、儿子,乃至西门庆死时的灵位或墓碑文字,或写成6字,或11字,或16字,这也是论者曾经在互联网上撰有《红楼梦醒时  金瓶梅绽开》一文时,将《金瓶梅》的作者,锁定为顾景星的祖父顾大训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今蕲州、蕲春人为他们的老祖宗和死去的亲人重新所立之墓碑,几乎毫无例外地显示旧时楚蕲地区这样的独特文化,即或为6字,或为11字,或为21字。除开楚蕲地区,以及深受蕲州佛道文化影响极深的,与蕲州隔河相望的江南部分地区,如九江、阳新、大冶等这一大地理版块外,任何别的地方,似乎都没有将小黄道这种文化融入到墓碑上。
非但如今湖北的其他地方没有,湖南也没有,别的地方则更没有此种文化。举例来说,旧时与蕲州同属于楚南或湖南的清代著名官吏、晚清重臣曾国藩与夫人欧阳氏的合墓,其墓碑文字,也没有蕲州地区这样的讲究,如他们夫妻的合墓碑上刻:
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
皇清                  之墓
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
按: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今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曾国藩与欧阳夫人的合墓主题词,仅仅只有13字。从曾国藩所授官职、封赠谥号多且复杂来讲,按照楚蕲地区佛道文化来写的话,他的墓碑主题词完全可以写作21字,至少也应该写作16字,而绝对不能写作13字。若不是巧合,而是撰写者刻意写成13字,则说明湖南人或是根据大黄道来的,亦未可知;若是撰写者无视字数的规矩,而是取其主要官职的话,那么,则说明撰写者,乃至湖南人不懂得这些规矩,或没有楚蕲地区的这样文化。
又如近邻旧时蕲州黄梅的安徽桐城的康熙间名士戴名世的墓碑主题词,仅仅为“戴南山墓”四字而已。以小黄道而论,其最后一字落在“死”字上。若以楚蕲地区文化,再简单也不会只写四个字,而应该写作“戴公南山之墓”或“戴南山先生墓”,以六字为下限。又如清末著名高官、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的合肥人李鸿章的神道碑上的刻字:“清故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太傅一等侯李文忠公神道碑”。为24个字。若按照大黄道,其最后一字落在“乡”字上,讲不通;若按照楚蕲地区通行的小黄道的规矩,其最后一字落在“死”字上,更讲不通。对于旧时蕲州人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合肥也没有这样的规矩。
再举一例江南的墓碑文化,以示区别于楚蕲地区。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载,在常熟虞山脚下有钱牧斋父亲钱世扬及母顾氏墓,墓前有嘉庆二十四年(1819)所立石碑,上镌“明赠光禄大夫宫保礼部尚书景行钱公之墓”(18字)。若按楚蕲文化,则是落脚在“死”字上,显然,没有按照小黄道的规矩。假若是按照大黄道循环念之,其最后一字落在“达”字上,虽然亦通,但是,根据对江南不少地方的询问,他们都说没有这些规矩。若按蕲州文人来写,则会写作:“皇明赠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景行钱公墓”,即16字;或写作为:“皇明赠光禄大夫宫保礼部尚书显考钱公景行之墓”,即 21字,绝对不会写作18字。就是说,江南亦无此俗。
由此可见,《红楼梦》书中对于秦可卿的灵位、铭旌文字所隐含的民俗,是根据旧时楚蕲地区的小黄道,或谓系有本而来。可以说,蕲州地区这种独特的小黄道文化,在全国任何一个地区都是少见的,甚至说是没有的。当然,亦不乏有偶然吻合者,那只能说是巧合而已,在某一地域未具普遍性,所以,不足为据。因此可以说,非楚蕲人写不出此等风俗,堪称《红楼梦》作者为蕲州人的铁证!
    僧道同堂念经与聚优伶为戏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在《红楼梦》秦可卿的丧事中,将楚蕲地区佛道合一的丧葬文化,写得淋漓尽致。诸如水陆道场、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四十九日内一百零八禅僧拜大悲忏,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以及“传灯照亡”、“”过金桥、“放焰口”、“”拜水忏、“路祭”、“绕棺”等等,无一不与旧时楚蕲地区丧事民俗相合。
按:照书中的描述,有三大奇特地现象。一是僧道同堂念经,二是唱戏、耍百戏,三是正一道与全真教道士混用。而这些现象,应该只能会出现在“吴头楚尾”这一地区。
先说前面两大现象。自古以来,蕲州地区就有僧、道同台或同堂念经的习俗。非但老了人如此,而且,举行大型的祈雨、避灾祈福等斋醮活动时都是这样。这从旧时的蕲州城和横岗山等寺庙可以看出。同一座山上的同一座庙宇里,既有菩萨塑像和和尚,也有真人塑像和道士。这种和尚、道士不分家,而且和睦相处,平安无事的现象,这恐怕在全国也难以见到。
再说丧事期间唱戏取乐。书中第十四回在秦可卿出殡之前夜,作者写道:“这日伴宿之夕,里面两班小戏并耍百戏的与亲朋堂客伴宿”云云。而富贵人家则更加侈靡,往往崇尚僧人、道士同台念经。还要邀请戏班子唱戏。荆王府此风则更盛,其家人停灵荆藩家庙铁佛寺,一般皆举行大型斋醮活动,该场合要延请一百零八僧,九十九道士,一个都不能少,还要邀请诸多戏班子搭台唱戏,同时,还邀请说书人到场说书,数日不歇,可谓盛极矣。此俗自明嘉靖年间至清初。《红楼梦》一书,在秦可卿的一系列丧事中,无一不吻合楚蕲民俗,尤其是吻合荆藩丧事之盛况。据嘉靖《蕲州志·风俗》,在“嘉靖新令于后俾人知所戒云”条载:
监察御史刘谦亨等奏为禁奢,以正风俗事。内开丧葬之家肆,筵裂帛,扬旛结彩,崇僧、道念经,聚优伶为戏,恬不为怪。乞要。⑩
为什么死了人还要唱戏呢?因为蕲人素有将丧事说成是“白喜事”,有别于婚嫁“红喜事”,既然称之为白喜事,那当然要唱戏,以增添热闹气氛。而且,在此期间,还要耍百戏,或请说书的先生说书,以增添热闹气氛。而旧时北京地区无此俗,满族旗人则更无此俗。满族旗人甚至规定丧事中,不许张灯结彩,更不许演戏、奏乐。若是以胡适等红学家之说此书为满族旗人所撰,所谓的满族旗人曹雪芹当写不出此俗。因为,满族旗人丧事时禁止一切娱乐。就是说,书中讲到“两班小戏并耍百戏”,渊源有本,而不是作者胡编。从中可以出,在秦可卿的丧失中,这与嘉靖《蕲州志·风俗》所载“聚优伶为戏”一样。
再说第三大现象。书中不仅写到了九十九位全真道士,同时,还写到了“元始正一教门道纪司正堂”,这说明在秦可卿的丧事中,不仅仅是僧道同堂念经,而且还出现了南、北道教。因为旧时蕲俗,一般老了人或有亲人死去都要延请三、五道士念经,每七都要做法事,这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为死者念经不单旧时蕲州地区是这样,全国诸多地方如此,以南方居多。但是,有多少地方僧、道同堂念经呢?又有多少地方在运用道士上,将南方正一道和北方全真道聚合在一起念经的呢?这恐怕是少之又少。而按照今人所纂修的《蕲春县志》的记载,1949年前的蕲春,在历史上,素有南方正一道和北方全真道并存的现象。蕲州正一道以蕲州城东门外的玄妙观为主,而玄妙观就在顾家的附近,其余庙观的道士多为全真道士。正一道道士以“烧丹炼汞”为主,由于历代荆王,乃至顾景星的先祖,以求长生不老,均将玄妙观作为主修道场。故作者在书中写到贾敬服食丹砂暴毙,也是有蓝本的。我国的南、北道教,尽管都是以老聃为祖师,但是,素来是相互排斥的。全国很少有一个地方既有正一道,又有全真道的现象。《红楼梦》中将南方正一道和北方全真道聚合在一起念经的,在旧时蕲州地区,是经常见到的。若将这一现象范围放大一点,也只能是“吴头楚尾”这一带地方,如蕲州或九江、皖西等地,其他地方则很少见到。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诸多民俗,广义地讲,是属于古楚俗;狭义地讲,则是楚蕲民俗。这就说明,作者深谙楚风蕲俗。正因为如此,自然作者可以信手拈来。以此论定,《红楼梦》作者为楚蕲人顾景星,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①④⑤⑥郑伯成《湖北蕲春民间文学·下编四》生活歌谣(根据蕲春陈华家藏手抄本整理),第36页;《卷九·蕲春民间戏剧概述》 “采茶戏”,第238页;第45页;《卷七·湖北蕲春歌谣五·爱情歌谣》,第54页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
②③《鄂东方言词汇》礻部,第230页;扌部,第116页鄂黄地内图字1989年第1号,1989
⑦⑧《四库全书》集部第二〇六册:《白茅堂集·家传》卷四十六,第458页;第467页《忌日邱墓记》。
⑧参见今湖北蕲春蕲州黄公山顾景星伉俪墓碑文。
⑩明嘉靖《蕲州志》第8页、第9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热点排行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

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