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欢迎访问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新闻门户网站——蕲州在线! 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风格切换
蕲州在线
搜索
[切换区域]
开启左侧

地灵人杰话黄冈(3)

[复制链接]
王巧林 发表于 2015-1-14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巧林
2015-1-14 16:27 1316 0 看全部
科学之黄冈
    北宋庆历年间。
    一位布衣发明家,在前人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运用细胶泥刻成一个个单个反体字,用火烧硬。然后,再将这些活字,按照字韵排放在木格里。排字时,依照稿本拣出所需的字,将敷有松脂、黄蜡和纸灰等固着剂的铁板上排版,排好一页书版,放在火上烘烤,待纸蜡融化,再用另一块铁板压平版面。当铁版冷却活字固定后,即可施墨印刷。这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被称为“文明之母”。而发明这活字印刷的人,便是淮南路蕲州蕲水(今属英山县)人毕升。
    1990年,在今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的睡狮山之阳(南),由当地一地方干部在世居于此的毕氏后裔居所附近,发现了他们的老祖宗毕升和其妻子李妙音的合葬墓。后经史树青等28名国家文物鉴定专家鉴定,确认无疑。这一发现,震惊了当今的史学界。而在此之前的数百年来,中国人一直以为毕升是杭州人。估计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后,杭州有人请他去作过指导,在杭州寓居过一阵子,否则,不会有这样的传说。由于,当时的社会,对民间的这些所谓的“方技”不予重视,正史根本没有记载,无从稽考,只是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叙述过此事,而没有说他究竟是何处人氏,如此杰出的发明家,没有为其立传,这实在是历史的悲哀!
蕲春学者周勤先生在蕲春籍文人陈诗的文集里发现夹入书中的一首毕升留存于世的惟一诗作:
       仆本蕲溪杪,里多梨枣樟。雕虫容世伎,舟锓每钱塘。因惴木源短,忽思火泥长。板陶形易砥,校字讹难匡。遂辟单方活,然行捷渐良。贯之朱紫的,汉学永鸿昌。
    这首诗弥足珍贵,显示出诗人对于活字印刷事业的艰辛历程。作为一个平民发明家的毕升,在当时条件极为低劣时,能有此发明,实在是难能可贵。活字印刷和以前的雕版印刷,被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是印刷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是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创造,大大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直到十三世纪传入世界各地,他比之后的德国人约翰·谷登堡刻在金属棒上活字印刷整整要早四百年。1454年,德国人约翰·谷登堡在毕升的发明基础上,进行了革新,将一个个金属活字镶嵌在金属棒上,运用他“发明”的活字印刷,印刷了世界最早的圣经版本。可以说,没有毕升,便没有约翰·谷登堡。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十一月,湖广黄州府有位年青的后生,肩挑一担沉甸甸的依然散发着墨香的一本本厚书,不远千里地来到京师,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将这些书本敬献给当朝的万岁爷万历皇帝,然而,使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给他的是一纸令他沮丧至极、失望到顶点的九字圣旨:书留览,礼部知道,钦此。
    这位青年名叫李建元,他便是蕲州瓦硝坝的一位名医名叫李时珍的儿子。他奉献给万岁爷的书,便是其父花了三十七年心血所著就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他出身于蕲州一个世医家庭,其父李月池是蕲州方圆百里的名医,深受群众爱戴,后为太医院吏目(即宫廷医院医官)。著有《医学八脉注》、《蕲艾传》、《人参传》、《四诊发明》及《痘诊证治》等书。据说李时珍的祖父也是一位走街串巷的铃医,只是有关他的记载已失考。古时的医生,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下贱职业,李时珍的父亲欲想他通过科举来求取功名,以光耀门庭。于是,将一切希望寄托到聪明的儿子李时珍身上。谁知他经过十载寒窗,学业超群,然而屡试不第。并非是他没有学以致用,而是他的性格和思想与当时的社会背道而驰。他所处的时代为明代中叶,正是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时期。内忧外患,动荡不安,朝廷腐朽至极,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自英宗(天顺),经武宗(正德),再到世宗(嘉靖),几代君主,纵情享乐,宦官当道,置民死之而不顾。尤其嘉靖朝,正是江西分宜人奸相严嵩父子擅权之时,身为一国之君的嘉靖皇帝,召集天下有名的方士,在皇宫里大肆设炉炼丹,以求长生,而将朝政大权全部交给严嵩父子,以致严嵩父子专横一时,大量迫害异己,广置田宅,中饱私囊。光在北京附近便置有庄田150余所,在老家原州府,该府四县之田,十分之七被其侵占。他的家产,富可敌国。而朝廷强加给老百姓的赋税,一年更比一年加重。加上高利贷者,乘机盘剥农民,农民不堪负重,以致民怨人愤。当时有首民谣说:“一亩田无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只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正是当时的历史写照。
    当时,与李时珍几乎同时代的著名的思想家李贽,正在麻城撰写那著名的《焚书》、《藏书》等著作。书中明火执仗地同封建“正统”理学思想展开无情的斗争。这两部书是给封建卫道者敲响了丧钟。李时珍深受其思想的影响。所以,他考了三次乡试,均名落孙山。李时珍幼时说话迟钝,稍长便显露出超人智慧,年十四岁便考中秀才。他自幼勤奋好学,“枕嗜典籍,如啖蔗饴”。遇事必穷其理,追根溯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经常向老农请教,以不耻下问为荣。他目睹民生疾苦,老百姓有病而无钱医治,常常为此而感慨得流泪。他少时胸怀大志,然而报国无门,当三次乡试落第后,便决定跟从父亲学医。他一面学医,一面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同时做好笔记。他非常注重实践,当父亲每次上山采药时,他一定要跟着去,采药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实践和学习机会。不仅能辨识不少药物,是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而且,还能启发思维。当他在行医和读书的过程中,发现古医书上有不少谬误。例如,将本是两种药物的葳蕤、女萎,而并入一条,将本是一种药物而只是称谓有别的南星、虎掌,反说成是两种药物。将有毒的钩吻,说成是无毒的黄精,类似危害之深的记载,不胜枚举。倘若医者不慎,便会误人性命,此危害之大矣。为了天下人生命的重要,一种职业使命感,油然而生,所以,他决计要重新编一部详尽的本草著作,以纠正过去医药书中记载的错误。他将这个想法告诉父亲。当时,他的父亲并不支持这事。原因是觉得这工程浩大,历史上医学书籍,浩如烟海,且错误之多,很难穷其尽,辨其理,劝他知难而退。
    可是,李时珍坚定了他的信念,任何人也动摇不了。父亲见劝说不了他,也只好遂其心愿,不再干涉,并将自己多年来所积累的治病辨药的各种经验,全部传授给他。没过几年,他行医的经验,日益丰富,象其父一样,成了当地有名的医生。据说,有一次武昌楚王府有位王妃,得了一种心痛病,遍访湖广的名医来诊治而不见好转,楚王府的人上上下下都急得团团转,别无良策,眼睁睁地看着王妃躺在床上痛苦的呻吟。后来,有人告诉楚王说,黄州府蕲州有位名叫李月池的名医,医术非常高明,疑难杂症,无所不工。楚王一听,立即宣两名差官骑着一匹快马,日夜兼程地赶到蕲州,谁知这位李月池医生,到江西庐山采药去了,只留下儿子时珍在家接待病人。因事情紧急,刻不容缓,要等父亲回家,已经等之不及。李时珍立即整顿行装,带上几本药书,连忙跟着这两名差官上马飞奔而去。当他来到楚王府,见躺在床上面色苍白、奄奄一息的王妃时,经过一番望闻问切,立即想到古代有本名叫《雷公炮炙论》的药书上记载,“心痛欲死,速觅延胡”。遂立即给王妃开了几钱延胡索的草药,让人立即快速煲药,将煲好的药喂给王妃喝下去。谁知,这药果然功效奇特,王妃喝下药后,没过多时,疼痛即止,不几日病便痊愈。楚王高兴至极,为嘉奖其功劳,立即以重金相赐。然而,李时珍婉言谢绝说,“救人性命,理所当然,何以图报!”于是,楚王便将他留在王府良医所。不久,朝廷为了搜罗天下名医,楚王只好忍痛割爱,将李时珍推荐到京城皇宫太医院。
    李时珍在太医院期间,闲时便上太医院书库,将库藏的众多医药典籍研读。有一次,他见太医院里放着一尊铜人像,铜人全身遍布穴位,按十四经系统凿孔成穴,旁注穴名,共三百五十九个穴位名称。由于其中三百零七个穴位名是一名二点,左右对称,故铜人全身有六百六十六个针灸点。早在宋代便有针灸铜人,传至元初部分作过修复,到明初时已经磨损得字迹难以辨认。相传这个铜人是明英宗时,太医院模仿宋代的铜人大小重铸。李时珍见到这个铜人,感到非常新奇,不时琢磨研究,这为他后来写作《奇经八脉考》等书,提供了重要帮助。几个月后,由于他的医术高明,不久便晋升为太医院院判,相当于今天的副院长的职务。由于嘉靖皇帝疏于朝政,成天带领方士炼丹,以致整过皇宫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为了早日动笔著那酝酿已久的《本草纲目》,遂于数年后,便辞去太医院院判的职务,回到老家蕲州,着手大量的搜集和考证工作。
    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渔猎群书,搜罗百氏”。一面为群众治病,一面上山采药。他不畏艰险,跑遍半个中国。他的足迹远至河南、河北、江西、湖南、安徽等地,数上大别山、武当山、庐山、九华山、黄山、天目山、衡山,向药农、樵夫、老农请教,“稿凡三易,然后告成”(《四库全书提要》)。期间,他与蕲州一江之隔的江南名士,明后七子之一的兴国人吴国伦私交甚笃。当时社会上的文人有句流行的话叫“东不走太仓(指王世贞),则西走兴国(指吴国伦)”,(《明史》)可见此人在当时文坛的影响。吴国伦因此也成为明后七子之中最为老寿的一个,不难想像,他的长寿之道,得益于交了李时珍这样一位名医朋友。书成之后,李时珍在吴国伦和顾阙等朋友的引荐下,远赴江苏太仓,将写就的《本草纲目》,送给当时比吴国伦名气更大的文坛巨匠太仓弇山园的王世贞,请其为《本草纲目》作序,“愿乞一言以托不朽”。王世贞称其是“真北斗以南一人”,称赞此书“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实理性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其评价之高,后世莫及。他的儿子李建元称《本草纲目》的基本特点: “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本草纲目》这部书,最早流传到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等国家,由于这些国家深受中国医学药学的影响,尤其是对日本、朝鲜医药学的发展,更是有着直接影响。
    后来,《本草纲目》通过西方传教士和驻华使馆人员传入西方。在欧洲和美洲有广泛地传播,英、法、德、苏、美等国的科学机构和著名大学的图书馆里,都典藏着它的不同时期的版本。它所涉及到的医学、植物学、矿物学、动物学、化学,乃至分类学诸方面,对西方科学产生重要影响。被当时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称为“中国百科全书”、“东方医药巨典”。世界著名的科技史家英国人李约瑟(原名约瑟)博士,在由他和后来成为他的夫人的蕲州人鲁桂珍女士共同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曾高度赞扬李时珍的成就说:“李时珍达到了与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所隔绝的任何科学家所不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鲁桂珍女士,出生于蕲州的一个医药世家,其父鲁茂庭乃现代中国的大药商,后寓居南京。1937年这位来自中国的智慧而美丽的姑娘,怀着一腔科学报国的热情,来到伦敦剑桥大学求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值李约瑟博士的原配夫人罗西·莫尼尔女士担任鲁桂珍的博导,三人关系十分融洽。当时,李约瑟博士通过与这位来自中国的鲁桂珍和她的同学王应睐、沈诗等三位研究生的接触中,尤其是对李时珍所作的贡献深为敬佩,从而激发了李约瑟博士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并立意撰写一部有关中国科学技术的书。于是,师从鲁桂珍学习汉语。鲁桂珍对他说,要学习汉语,就得取一个中国名字,不如改姓“李” ,李时珍的“李”。于是,鲁桂珍便在他的作业本“姓名”这一栏里替他写上“李约瑟”三个字。这样,约瑟便成了李约瑟了。并将其导师罗西·莫尼尔这个名字也改成了李大菲了。从此,李约瑟跟从鲁桂珍认真地学习汉语,由于他的勤奋,后来终成一代汉语研究大师。这时,二人的感情也不一般。但是,李大菲女士也是一位极为贤惠的女人,而又是她的导师,她怎能夺人所爱?只好将一腔情爱深深地埋藏在心里。后来,鲁桂珍将他们开始动笔撰写的书定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史》,此书倘能完成,表示他对自己的爱。此后,二人将一切精力投入到编写这部30多册卷的著作上。古往今来,能将个人爱情同国家民利益联系起来的女子,实在是屈指可数。直到1986年李约瑟的夫人李大菲走完了她一生的生命历程,直到1989年9月15日,这对生死与共长达半个世纪的有情人,终于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喜结良缘,如愿以偿。于伦敦凯思学院的小礼拜堂结婚。当时李约瑟坐在轮椅上,把一枚镶嵌翡翠的白金钻戒戴在穿红底绣花缎面旗袍的鲁桂珍的手上。仪式结束后举行三文治午餐会,李约瑟幽默地说:“两个八十开外的人站在一起,或许看上去有些滑稽,但我的座右铭是:就是迟了也比不做强!”婚礼上李约瑟动情地说“娶中国人为妻,最能说明我对中国文化的挚爱”。其实盛年相许,皓首结缡,更足以象征李约瑟献身中国文化生死不渝的深情。令人痛心的是好景不长,1991年11月28日,鲁桂珍溘然仙去,画完了这个句号。四年后,也就是1995年3月,心情沮丧的李约瑟博士于伦敦骤然长世,享年95岁。鲁桂珍和李约瑟这段旷世奇缘,至今仍然为世人津津乐道。
    自从中国解放后,鲁桂珍曾携同她的搭档李约瑟博士数次来到中国参观访问,受到一代代中国高层领导人的接见。毛泽东、周恩来、胡耀邦、邓小平等领导人极力赞扬她的爱国创举。可见鲁桂珍对《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所作的贡献是何其之大,是她影响了李约瑟。1976年,鲁桂珍携李约瑟博士来到故乡蕲州参观了李时珍陵园,二人站在李时珍的塑像前久久地肃立着,无不对这位伟人的敬仰。
    一九五六年,中国第一任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欣然为李时珍题词:
    “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卅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正好笔者也是蕲州人,我的家所处的街道正好与李时珍当年替老百姓治病的处所玄妙观及其故居仅一箭之遥,故我对这位伟人自幼便倍感崇敬。今日中国的青少年,尤其是高考失利的学子们,应该向李时珍学习,学习他勤奋好学、“成不骄,败不馁”的斗志,应该学习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求索精神,应该学习他谦虚谨慎、关心民生疾苦的高尚医德和可贵品质。
    如今,建在蕲州雨湖之滨的李时珍陵园,三面环水,风景秀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陵园占地一百余亩,园内建有李时珍及其妻子吴氏和父母的坟墓,还建有李时珍的塑像纪念碑、牌坊以及众多亭阁水榭等建筑。此外,陵园边上,还建有李时珍纪念馆。1984年12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来到蕲春视察,特地来到蕲州参观了李时珍陵园,并留下了“李时珍陵园”及“开拓医药宝库”等墨宝。1987年1月,邓小平亲自为 “李时珍纪念馆”题写馆名。
    作为现代中国科技史上另一位杰出的人物——李四光,也许今日的中国人对于这个名字,并不感到陌生。
    李四光(1889——1971年)黄冈团风人。1907年留学日本,1911年赴北京参加廷试,获“工科”进士。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主席、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去年九月,我送儿子去北京大学读书。期间,有幸到北大地质博物馆参观。当我见到李四光这个名字时,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李四光在科技史上的贡献,莫过于创立了地质力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他所著的《地质力学概念》一书,认为地壳运动中发生岩石变形是由于地应力作用的结果。1947年7月,他代表中国出席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第一次应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作了题为《新华夏海之起源》的学术报告,引起了与会者强烈的反响。从此,地质力学这一由中国人创立的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
    早在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曾武断的断言,“中国是缺乏石油资源的国家。”这一错误,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李四光驳倒。李四光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在鉴定古生物蜒蝌化石、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和创立地质力学诸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他为了驳斥国际上流传的“中国第四纪无冰川”的谬论,为了证明中国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数上庐山。有一次,他在庐山考察时发现牯岭西谷的一块巨石矗立在另一块巨石上,并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坚定地认为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典型地区”,继而涉足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发现了比较典型的冰蚀地形和冰川堆积的泥砾剖面。1936年,李四光在黄山找到了冰磨条痕,发表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论文,至此,中国无第四纪冰川之谬论不攻自破。李四光认为,整个华夏地质体系,在隆起带蕴藏着多种矿藏,在沉降带又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我国地质科学工作者,在李四光理论的指导下,先后在大庆、大港、胜利、华北、江汉、青海等地找到了石油和天然气。从此,“中国贫油论”之说,已成过去。这在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之时,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此外,在他的带领下,我国地质工作者在柴达木、塔里木盆地,先后寻到了古生代油田。他对我国地质科学、世界地质力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我在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看到当年李四光和他的朋友们,从祖国的大山和大西北盆地不畏艰险采回来的一块块矿石标本,不觉肃然起敬。当我看到一位老教授在博物馆的一隅地上,被常人不屑一顾的石头像宝贝似的珍惜,将从贵州运回北京的古恐龙化石,用铁锤和凿子谨小慎微地敲打着,再用毛刷慢慢地扫着被敲出的小石块和泥土时,便遥想到当年的李四光他们这一代科学家为了找出石油和天源气,是何等地艰辛!
    籍贯黄冈的科学家,当然远远不止这些。如籍贯麻城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彭桓武院士,他是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核理论物理理论、中子物理理论以及核爆炸理论的奠基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当时与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并称为“清华四杰”。后到英国深造,于1941年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继而到爱尔兰都柏林研究院从事人工产生介子的研究,任副教授,发表多篇有影响的物理学论文。1947年回国,先后在云南大学和前清华大学任教。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在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等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他领导并参加了核潜艇、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工作,为我国的“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表彰他的功绩,在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大会上,他和另外22位科学家一同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推动了中国凝聚态物理理论、固体和统计物理、原子和分子物理、加速器原理等的发展。他培养了周光召、黄祖洽等一大批中国原子能科学家。鉴于他的卓越贡献,中国科学院将于1997年10月6日发现的一颗编号为48798号的小行星,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申请将其永久命名为“彭桓武星”。
    还有被我国前医学科学院院长、卫生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一代名医的吴阶平教授称之为学长的已故的泌尿外科资深专家熊汝成教授。熊汝成,1908年11月生,湖北省蕲春县蕲州城人。因他是我的表叔,故对于他的事情略知道一点。其母死于五十年代末,当时遗下一位嗷嗷待哺的妹妹,后由我的母亲抱给家住四棵从的父亲同年友张启学夫妇养大。六七十年代的每年夏天,他都要来庐山避暑度假,当时像他享有如此特权的专家不是很多。1936年,熊汝成原就读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后入美国留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积极支持国人抗日,为我国泌尿外科奠基人之一。多年来任教于上海医科大学,1952年为首创建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 1970年1月在熊汝成教授指导下进行首例尸体肾移植,是国内最早开展同种异体肾移植。1974年已故的周恩来总理身患膀胱癌时,时任周恩来医疗组长的吴阶平,请来熊汝成教授为其主刀。熊汝成博士一生著作甚丰,为我国外科学,尤其是在泌尿外科领域创造了不朽的功勋。
    此外,生长于黄冈武穴的著名林学家干铎,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担任南京林学院副院长。他是我国水杉的发现者,曾主编过《辞海·林学篇》,对我国林学做出过杰出贡献。
    纵观我国历史和自然科学史,以上几位科学家,对中国,乃至对世界的影响,其功绩之大,亦足以让世人为之惊叹!不知今日的中国青少年,看了这几位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事迹后有何感想?(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热点排行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公益目的,无商业用途。

若发布内容或出处有误,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处理!

站务微信/QQ:5665305 投稿邮箱:admin@qizhou.com.cn

鄂ICP备2021007424号 运营主体:湖北万词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运营地址: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 官方微信公众号:hubeiqizhou

常年法律顾问:湖北贵有恒律师事务所 张炜律师

© 2006-2023 蕲州在线(www.qizhou.com.cn)版权所有